樱花小说网 > > 刘基兴汉 > 第六章 军中

第六章 军中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汉代时期的军队编制,部、曲为军事基本单位。

部曲之下,五人为一伍,设有伍长一名,两伍为一什,设有什长一名,五什为一队,队有队率,二队则为一屯,设有都伯,五队为一曲,曲设军侯或者骑都,主要负责招募、训练、巡逻等职责。

部由两曲组成,设有校尉一人,军司马一人,也有许多部不置校尉,单置军司马一人,很多时候军队还临时设有别部,其兵多少不固定,一般根据情况改变,不过一般不会多于五千人,其领属为别部司马。

五部为一军,一般军由有名号的将军统属,比如说杂号将军。除此之外,还设有营,营一般是驻屯地域或者荣誉称号,不属于正规编制,地位在部和军之间。

刘基为太史慈求来的都伯之位,手中掌管一百人,相当于一个百人将。

尽管都伯之位较低,但是当刘基将调任令拿给太史慈的时候,太史慈不仅没有什么不满,反倒十分十分感激刘基。

事实上,刘基在这项调任令上做了自己的改变,刘繇只说让太史慈担任都伯,可没说是让他担任步卒还是骑兵或者水军的都伯,所以刘基就以自己的意思,安排了太史慈做了骑兵的都伯。

在冷兵器时代,任何时候骑兵都是最重要的兵种,骑兵不仅能在正面战场冲击地方阵型,对敌人造成巨大的打击,另外骑兵能够长途奔袭,出其不意。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上一般都是北方民族能够统一中国,而南方起兵的却很难统一北方的原因。

对于骑兵的重要性刘基还是十分清楚的,因此他必须要将父亲帐下的骑兵尽可能的掌控在自己的手里。

在汉代,大江以南马匹极度匮乏,纵然刘繇如今已经招募了一万多部卒,可是手中的马匹数量却不足六百匹,而且还有不少马匹是从笮融等人手中要过来的,组成了一部骑兵,分管在于糜的手下。

事实上,除去配给军中高级将领和一些重要人员之外,也就勉勉强强组成了三屯骑兵,还不足一曲,但是这支的编制为一部,是故其中还有七百人号称骑兵,但是都没有马匹配给。

不过这三百多骑兵都是从军中挑选出来的年轻精壮,个个弓马娴熟,武艺精通,部通过了骑兵作战的训练才成为其中一员,所以这三百人个个都值得骄傲,他们可以说是目前刘繇的精锐主力之一,还有一部主力乃是张英手下的水军。

太史慈之前做的是军中斥候,也就是军队用来侦察敌情的侦察兵,斥候一般分为骑兵和步兵,其中步兵侦查,骑兵则负责通传,一般是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可以说每个军队最不可缺少的职位就是斥候,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职位。当然也仅仅限于此,斥候固然重要,可太史慈这样的牛人自然能够做到比斥候更重要的事情。

如今太史慈便为这三屯骑兵其中一屯的都伯,那手中不仅仅是掌管一百人,还有一百匹马,毫不夸张的说,一百匹马的地位恐怕一千人也比不了。

能为太史慈谋来一个这样的职位,刘基心中也是甚为高兴,不论如何太史慈心中感激自己,刘繇那么对待他,他都不曾背叛,自己也算是对他另眼相待,以后太史慈或许真能为自己所用。

原本刘基还担心都伯职位太低,不符合自己对太史慈的期望,不过转念一想,自古以来哪个能够真正统率一方的大将不是从士卒一点点爬起来的,刘基也只是知道太史慈能力出众,如今让太史慈在军中历练成长反而更好,如此一来不仅能让太史慈在军中树立威信,笼络心腹,还能让他知道军中基层的管理情况,日后方可懂得如何统率一支军队,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不也是从都伯一职开始成为名将的吗

职位交接之后,太史慈便成了骑兵一屯的都伯,至于原来的都伯,则被降为队率,刘基倒也不担心军中会不服,首先他是刘繇的儿子,一个都伯自然不敢违抗他的命令,另外刘基知道以太史慈的能力很快便能让这些部下心服。

此后一段时间刘基也让自己忙碌起来,因为此前的刘基跟着刘繇学的都是儒学经典,对兵法书籍没有什么涉猎,而现如今经传对于刘基来说已经没有多大作用,反倒是各种兵法书卷是刘基迫不及待要学习的。

平日里,刘基除过经常去拜见许劭许子将,向他学习请教问题之外,闲暇之余就会去军中看太史慈训练士兵,私下里一直与太史慈相交甚好,时间长了和太史慈手下的士兵也都打成一片,刘基作为一个儒生在军中也逐渐了学会了骑射,还经常和士卒切磋武艺以自娱。

太史慈猿臂善射,弦不虚发,说他是三国第一神射手也不为过,有了太史慈这样的名师教导,刘基虽然不像那些武将一样武艺超群,不过强身健体的目的倒也达到了。

一段时间下来刘基对这个时代军队的编制、训练情况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刘基暂时也没有打算用后世的军队的编制去改变现有的编制,毕竟汉代这一套编制自秦时便传承了下来,自己根本没有改变的必要,若是强行改变,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动乱。

至于骑兵营中骑兵骑马马镫的问题反倒不是个问题,因为刘基发现这个时代马镫早就已经发明出来了,要不然董卓的西凉铁骑,曹魏的虎豹骑为何能成为汉末三国时期的特种部队般的存在。原本刘基还心想着,马镫的发明是自己的金手指呢?看来愿望只能落空了。

。。。。。。

兴平元年,夏五月,笮融和薛礼传来消息,已经攻破丹阳郡治宛陵县赶走了袁术任命的丹阳太守吴景和郡尉孙贲。

刘基记得历史上刘繇担心孙策攻破庐江之后,合兵吴景攻打自己,便直接逐走了吴景,自己顺水推舟把笮融支了出去,没想到竟然这么简单。不过想想笮融和薛礼能够担任一郡国相,应该也不是无能之人,徐州兵卒又英勇善战,加上吴景等人在庐江不得民心,吴景失败是必然,不过笮融薛礼一万兵马也损失了不少于两千人。

得到这个消息,刘繇立马召集所有人举行临时会议。

“笮融薛礼前日传来消息,他们已经逐走了吴景、孙贲,而吴景、孙贲退回江北驻扎在历阳再次依附于袁术,袁术听闻丹阳郡失守,不禁没有责怪二人,反而加派人马给吴景,任命吴景为督军中郎将以图让他重新夺回丹阳,如今笮融、薛礼又来书信求救,诸位有何意见?”刘繇开门见山,直接说出了此次临时会议的主题。

“丹阳既然已为使君所得,便不可再失,既然如今吴景已经退居江北,我们便可据大江之险以防吴景,使君可派一部水师与笮融合并一处,在大江岸边屯兵防御,只要守住大江,想那吴景想要再回丹阳没那么简单。”孙邵道。

“长绪所言在理,丹阳为江东门户,既然已为我们所得,便不容有失,所以在下以为只派一部兵马恐有不妥”,是仪起身走向悬挂着的扬州舆图,继续说道:“诸位先看地图,吴景屯兵历阳,则想要渡江必须经过横江津和当利口二处,因此为防万一,此二处需派重兵把守,只要此二处不失,可保丹阳无忧。”

众人看着扬州舆图,没想到是仪竟然对扬州地理如此了解,心中佩服之余也对他说的话表示赞同,当下刘繇道:“就依子羽之言,此二处确实乃是大江战略要地,乃是丹阳咽喉,张英、于糜、樊能出列。”

“樊能、于麋你二人率领五千水军前往横江津,张英率所部五千军马前往当利口驻守,我在修书笮融,合兵一处,切忌要筑城驻守,务必将吴景阻隔在大江之外。”

“诺。”三人领命而去。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章节有误,我要:报错
X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