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小说网 > > 梁仕容传记 > 第859章 六十八品

第859章 六十八品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我们这里都标榜是学佛的人,有没有利益众生的思想呢?理论上有。

我也是人,知道大家做了好事会想,啊!今天我行了菩萨道,帮忙了人。

告诉你,越是书读得多、佛法听得多、佛学了解深的人,计较心就越大,简直没办法收拾。

中外都一样,知识越多的作人,比愚夫愚妇更坏,因为有了知识,计较心也大,就容易意见相争,认为只有我的才对。

没有知识的帮忙,人对于是非善恶的分辨就很平淡。

所以有时候不用菩萨的智慧和眼光,多了知识学问反而堕落得越快。这是讲乐饶益众生之难,也是戒行。

“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乐于恭敬供养师长,这很难。

中国的孔孟之道讲尊师重道,但是社会对尊师重道做得是不够的。

现在还有些中原的读书人,想保留过去的文化,要求别人尊师重道,真是笑话。原因在哪里?教育制度变成了学堂制度了,不是从个人来师承学习,而像去到集市的商业行为,老师上课是贩卖知识,学生念书是选购进货知识。ewenxue

有两点要注意,第一点,尊师重道的真正精神,在于尊重知识学问本身。

所以佛学里对于传法的老师视为是法身父母,给人慧命,智慧的寿命。肉身父母给的肉体,寿命只有几十年,慧命可是永远的不生不灭。

例如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连释迦牟尼佛都是他的学生,他早已成佛了。

因为学生要到这个世界来成佛,就来帮忙,应化成为释迦牟尼佛面前的菩萨,这都是法身父母的道理。

所以乐敬养师是尊重法,也尊重知识。

第二点,以我的研究,所有宗教中尊师重道最严重的是佛教,而佛教中最严重是密宗。密教对于敬养师父,有马鸣菩萨着的“事师五十颂”,讲如何对老师敬养。

照那个规矩,我们一般作弟子的没有一个够资格。

那规矩非常严重,几乎可以说比盲目迷信还严重。

东西是白的,如果老师说是黑的,就跟着老师当成是黑的,我们一般人是做不到的。<ahref="://.22ff.cotarget="_blank"class="linkcontent">.22ff.co/a>

回头再说“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于上而言要乐于敬养师,于下而言要乐广行布施一切众生。

这里尤其要注意这个广字,是我们一般人所做不到的,我们偶然有点善心,都是像俗语说的:强盗发善心。大家像强盗土匪,偶然发一点善心就很了不起了。

为什么这一篇都要抓个乐字?是对魔境界而言,与世俗追求的快乐享受不同。

学佛的人也在追求享受,追求快乐,但是同世俗有不同的一面,这就是佛法。

“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学佛第一要守戒,戒律没有什么了不起,怎么说呢?它是个生活的规范,生活的艺术。

尤其是比丘、比丘尼戒,它是佛教僧团生活的规范、道德、艺术,是一种民主社会的自我约束。

因为佛的弟子男的女的出家很多,如果没有共同遵守的规范,这个集团怎么样带领?除了根本戒律是属于道德性质的规范以外,很多戒律是共同生活在一起必须有的规律。woquge.cobr/>

能坚持遵守戒性的人,是了不起的,但是难了。

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有戒律,但是那个戒律可不是教主规定的,你知道吗?例如儿女或丈夫、妻子,违反你的要求就不可以,那就是你的戒律。

又例如你的东西习惯这么摆的,旁人给你摆得不对就不高兴,也是你的戒律。

所以你看不惯别人,是因为别人犯了你的戒律。

这是小戒律,不是真的戒律。

大戒律是团体的行为,道德的戒律基本上有杀盗淫,这不只是一个人认为是罪过,而是一切众生都害怕这个行为,是根本戒。其它的生活戒律是为了团体的安。

不懂生活的艺术,都觉得自己是特殊的,常来找我有特殊的要求,我看你就不值钱了,不懂事。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章节有误,我要:报错
X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