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小说网 > > 明穿的蜗牛 > 第二十六章 贪婪的国师

第二十六章 贪婪的国师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第二十六章贪婪的国师

话国师刚从皇宫回来,马上守门的就递上一封名刺,上面写的名字是铁木真,国师一看就知道这名字是假的,还以为谁搞恶作剧,但是一看送上的礼单:夜明珠一对,玉如意一双,翡翠镯子两对,玛瑙项链两副还有一千两黄金。

国师吓了一跳,虽然她不在意这些东西,但是一个陌生人送这么大的礼肯定不是恶作剧,这人会是谁呢,还用假名,看看吧。

于是吩咐了一个下人去客栈通知了皇太极,这时候皇太极对灭绝国师是势在必得,得不到也要想办法让她远离万历。

离的不远,皇太极很快来到天尊府,一看,万历这老子还挺大方呀,送一个这么大的宅子,听是专为国师修建,还是十成新的呢。

进去一看,可了不得,只见:“月牙河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就其选址而言,它占据京城绝佳的位置。古人修宅建园很注重风水,北京据有两条龙脉,一是土龙,即故宫的龙脉;

二是水龙,指后海和北海一线,而天尊府正好在后海和北海之间的连接线上,即龙脉上,因此风水非常的好。古人以水为财,在府内“处处见水”,府内湖的水,是从玉泉湖引进来的,而且只内入不外流,因此更符合风水学敛财的法。

只见府内有门脸五间,正殿七间,后殿五间,后寝七间,左右有配殿。这可是按王爷中亲王的级别来修的,可见国师在万历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皇太极心想,这回可能要花大价钱来谈了,否则,光是这个园子,人家就不会跟你走了。

随着仆人来到一间正殿,落座没多久,国师便从内室出来,双方了几句没营养的客气话后,宾主就座。

国师上下打量了一下皇太极后,心生疑惑,此人虽然是蒙古人打扮,但是我这屋内炉火旺盛,专门为外来宾客加了许多炭火,按理一般人进来后习惯性地觉得较热,会脱去衣帽,但是此人脱去了外衣却不摘帽,而且我乃当朝一品国师,没人会如此对我不敬,看此人态度谦恭,毫无不敬之意思,为何不去除帽子。

再仔细打量面容,国师恍然大悟,这人和历史上的画像虽然年纪不大相同,但五官一致,并且那种久居上位者的气质无法掩饰,不摘帽子是为了伪装,必然是他了,警惕之心由然而生。

皇太极此时也在暗中观察灭绝国师,只见淡白梨花面,剑眉星目风情缱绻,轻盈杨柳腰,娴静以娇花照水,似空谷幽兰,移步却如彩云追月,仪态万千。

真如那首: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世间居然有如此佳人,将大气与婉约结合地如此天衣无缝。

皇太极本来想好地所有辞居然在这一刻,都化作无影之言,只剩下意醉神迷,居然诺大一个枭雄,发起呆了。

好在国师可不想跟他什么费话,剑眉微皱地用女真语道:“不知太极兄大驾光临有何赐教”。同时用脑电波告知万历皇太极来了,万历有些奇怪,急忙让国师先看看他什么。

皇太极大吃一惊,顿时恢复过来,但是仍然不解地道:“国师为何有此言?”“我这人从不啰嗦,你远道而来,有话请直言,也无需担心你的身份,毕竟我们双方并非敌对状态,不会有人为难你。”国师不耐烦地道。

“国师果为天人,难道国师是女真人,见过在下?”皇太极道。

“非也非也,我乃大明人士,只是有些手段,刚才见你的帖子卜了一卦,算出来今天贵客登门。”国师胡诌了几句。

皇太极大惊,自己到北京来是绝密,只有几个阿哥知道,自己也从未来过北京,没想到一见面就被她看穿,真乃神人也!

于是皇太极只好道:“我虽为建州偏僻一山野之人,却也久慕中原文化,国师之才更是如雷贯耳,仰慕之情难奈,所以千里来寻,冒昧之处还请国师海涵。”

“岂敢岂敢,贫道不过一方外之人,偶得圣上挂怀,故出世为国效一点微薄之力,贻笑大方了。”国师捏着鼻子在周旋。

“既然国师乃世外高人,何必来此尘世受苦,想这大明主昏臣庸,国师不如移驾建州,去我那世外桃园,共镶大业,同享富贵,岂不更好!”国师正想拒绝,万历突然劝她答应。

国师一听,就知道这老子又打什么坏主意了,一时之间也不知道怎么,只好沉默不言。

“国师大可放心,万历能给你的我都能给,并且我还可以封你为亲王,让你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皇太极承诺道。

“让他封你为统兵大元帅,领八旗之军权,如果不答应就他没诚意!”万历鬼头鬼脑地道。

“既然太极兄如此盛情,那就恕在下直言,如果太极兄能让我为八旗的统兵大元帅,那我自然会考虑考虑!”国师想了想道。

“这个好办,我即刻就可答应你,请问国师还有什么要求?”皇太极大喜。“我离开这里的损失比较大,太极兄能否先付五千两金子,显示诚意?”国师心想万历真够贪财的,居然提这种要求。

“没问题,这个来之前就考虑到了,我随行带了差不多这个数的黄金,今日就送到府上,不知国师何时启程?”“太极兄果然是痛快人,既然如此,贫道明日就随兄长出发!”国师也假装高兴。

就这样,皇太极告辞后,万历道:“皇太极是什么人,人中龙凤,如果不多要点,太快答应,他一定起疑,你随他一起去建州,这样也好出师有名,我正好没有好的借攻打建奴;另外你也可以随时传递军情,这样要想将他们一网打尽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就你鬼点子多。”国师心道。

很快五千两黄金就送到天尊府上,一夜无话,国师第二天一早,便随皇太极一行出发离开北京了。

一路上,皇太极自然是心花怒放,一边极力奉承国师,一边心道:万历你这老子,连你的美人都被我抢走了,你完了!

万历心中也在暗笑道:真是瞌睡了遇上送枕头的,皇太极你个傻子,本来还在想打你没借,没想到居然自己送上门,哈哈,这次不把你们一锅端了!

万历随后又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这次会议除了上次的参加的人员还扩大到了此次领兵的各指挥,会议修改了进攻计划,并把国师诈降一事也重点介绍了一二,因此加上国师的计划形成了最终作战计划,并让文官集团不要因为国师的事情反应过于激烈,就国师是被皇太极绑架的。

就这样,皇太极将国师带回建州,所有建奴大喜,都听过国师的不凡,没想到皇太极还真把人成功弄回来了,这下大明肯定完了,这是所有人心中所想,因为万历在他们眼中不过一老朽而已。

大明如此利害,当然是国师的功劳,于是皇太极大摆宴席,三军庆贺,并立刻封灭绝为后金八旗统兵大元帅。

就这样没过多久到了5月份,这一天,皇太极突然接到明国的正式国书,上面只有一个意思,就是把灭绝国师归还大明,否则灭国,万历还加了一句:我的女人,你也配!

皇太极一看,哈哈大笑,不过转念开始沉默不语,灭绝知道他担心明军实力强,担心后金没有把握。于是建议道,明军此次来,无非就是想要我,如果大汗担心女真不敌,可以交我出去,以止兵戈。

皇太极受国师一激,怒道:“就算拼了我八旗族性命,要我交出你也是妄想!”立刻回书一封,意思是:要人没有,要战便战,你的女人,我喜欢!

万历这边可没闲着,在安排进攻的时候,估计军队已经越过边境的时候,才送的这封信,等接到皇太极信的时候,前线已经交火了。

皇太极也不是吃素的,看到万历10万大军居然没有分兵,一路向建州攻打过来,连忙召开后金军事会议。将各大贝勒和一些高级将领叫到可汗行宫,其中就有鳌拜。

鳌拜

鳌拜(-1669年,满语:Oboi),清初权臣,出身瓜尔佳氏,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生年不可考,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以战功封公爵。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晚年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康熙在黄锡衮、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主政于朝,后定下计策,在武英殿擒拿鳌拜。鳌拜被生擒之后,老死于囚牢中,他是位影响清初政局的一个重要人物。

人物生平

皮岛之战

鳌拜,生年不详,出身将门,精通骑射,从其青年时代起就效力军中,屡立大功。他曾跟随清太宗皇太极攻察哈尔部、征朝鲜,均有战绩。

天启年间,辽东失陷于后金之后,明将毛文龙率军退守皮岛(今朝鲜椵岛),与关外宁锦一线的明军遥相呼应、互为犄角,骚扰和牵制后金的兵力,使后金腹背受敌。后金一直将皮岛视为心腹大患,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日夜筹划,企图拔掉这颗钉子。

崇德二年(1637),皇太极命贝子硕讬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诸将往攻皮岛。由于硕讬久攻不下,皇太极又命英郡王阿济格接手,鳌拜从征军中。阿济格与众将反复商议后,制定了兵分两路、声东击西的进攻方案:一路从海上以巨舰摆出正面进攻的态势,故意吸引守岛明军的注意力;另一路则以轻舟精锐,快速推进,直插该岛西北角之要害阵地。后一路是这次进攻的关键所在,鳌拜主动请缨,并与准塔一同向阿济格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

鳌拜与准塔遂率部渡海发动进攻,不料明军早已严阵以待,一时炮矢齐发,清军进攻受挫,形势紧急。鳌拜奋勇冲杀,冲向明军阵地,冒着炮火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清军遂一举跟进,登上皮岛,举火引导主力来攻。皮岛攻克。

捷报传到盛京,皇太极大喜过望,亲自撰文祭告努尔哈赤,以慰其父在天之灵。皇太极认为皮岛虽是区区一岛,但攻克之意义远在占领重城要地之上,所以下令对诸将士从优奖励。鳌拜以首功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勇士)。[3]

松锦会战

锦州是明朝在辽西地区的军事重镇,当时辽东已经失陷,锦州的地位更加突出。锦州城之南为松山城,锦州西南为杏山城,杏山西南是塔山城,锦州西200里为另一重镇宁远。这些要塞重镇构成了明朝在关外的军事防御体系。而清军要想入主中原,必须先取宁、锦等城。明、清双方争夺锦州的战争于是不可避免。

崇德六年(1641),鳌拜从郑亲王济尔哈朗进围锦州。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来援,于八月初进至松山,与锦州守军祖大寿部遥相呼应,大放火器,猛攻清军。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势下,济尔哈朗指挥的清军右翼失利。武英郡王阿济格派遣精锐护军前来增援。其时鳌拜率领镶黄旗护卫军纛,路遇明军骑兵,于是迎头而上,击败对方。鳌拜这时又不待军令,果断决定乘胜追击,打到明军步兵阵地之前,遂令部下将士下马步战,再败明军。鳌拜冲锋陷阵,五战皆捷,因功晋爵一等梅勒章京。八月,皇太极亲率大军西援锦州之师。洪承畴指挥明军分路突围,总兵吴三桂、王朴、唐通等人率军沿海边撤退。清军从锦州大路至塔山大路沿途截杀。鳌拜与阿济格、尼堪等率部排列至海截击之,明军大败而溃。松锦会战,关系明、清双方的生死存亡。自此以后,明朝势力更衰,败局已定。次年六月,鳌拜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松锦大捷奠定了清军入关夺取国统治权的基础。入关前后的鳌拜,依旧战功赫赫,升迁频频。

西充之战

入关以后,鳌拜主要的任务是追击农民军。顺治元年(1644)十月,鳌拜随靖远大将军英亲王阿济格取道陕北,进攻已经退守西安的李自成农民军,率军由内蒙入陕北,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城,随即挥师南下。后来多铎率军攻进潼关,直逼西安。李自成被迫放弃西安,退往湖广。阿济格奉旨率军剿除“流寇余孽“,鳌拜等遂分翼出师,水陆并进,于河南邓州和湖北承天、德安、武昌等地前后十三战,重创大顺军。顺治二年(1645)六月,李自成于湖北九宫山遇害,大顺军瓦解。清军前后共陷河南、湖广、江西、南京等地六十三城。

打垮李自成,清军开始对付大西军。顺治三年(1646)正月,鳌拜随肃亲王豪格等率军进攻张献忠大西农民军。清军得知张献忠率军已退到西充一带,鳌拜再次充当先锋,率领先头部队前往狙击。两军相遇,鳌拜等人又是身先士卒,往前猛冲。大西军抵挡不住而溃败,张献忠也于此役中被杀。清军击破大西军营垒130余处,斩首数万级,获马骡牲畜12200余匹。打败大西军主力之后,鳌拜等又继续深入,基本上肃清了四川一带的农民军。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率领下退往云贵地区,继续抗清。击破大西军,鳌拜实居首功。[1]

对抗多尔衮

鳌拜不仅是战场上的一员骁将,也是皇太极忠心耿耿的心腹。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极逝世,满洲亲贵在帝位继承上出现矛盾。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争立。皇太极生前统领的正黄旗与镶黄旗拥立豪格,而多尔衮自领的正白旗与镶白旗则拥立多尔衮。双方争持不下,形势极其严峻。

镶黄旗护军统领鳌拜手握重兵,成为这场皇位之争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与两黄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肃亲王为帝。鉴于当时紧张的局面,鳌拜等严加戒备,密令兵丁守卫门禁,以防不测。

八月十四日,代善于崇政殿召集会议讨论继承人选。鳌拜于当天清晨与两黄旗大臣盟誓于大清门,坚决拥立先帝(皇太极)之子,并命两旗精锐护军副武装环卫崇政殿,作好了不惜兵戎相见的准备。当会议之中争论不休时,鳌拜与效忠于皇太极的一批将领纷纷离座,按剑而前,齐声道:“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实际上是以武力威胁多尔衮不得觊觎帝位。在这种形势下,多尔衮不得不作出让步,提出拥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继位,由自己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一同辅政。这一折衷方案最终为双方所接受。福临即位,改明年为顺治元年。

多尔衮摄政之后,党同伐异,擅权自重。他首先打击的就是他的争位对手豪格及其拥护者。鳌拜本是豪格的坚定拥护者,又不阿附多尔衮,也遭到残酷打击。在多尔衮摄政期间,鳌拜受到的大迫害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发生在顺治初年。顺治元年,鳌拜随英亲王阿济格征讨退守陕西的李自成大顺军,立有大功。顺治二年八月,阿济格因为没有及时奉旨班师,而且谎报战功,受到处罚。阿济格是顺治帝的叔父,为人粗暴,藐视皇帝,私下呼为“孺子“。清廷谕令正黄旗固山额真谭泰会同护军统领鳌拜召集部众,将阿济格“称上为孺子“之语传示晓谕。谭泰顾及英亲王情面,没有照办。鳌拜也因听从了谭泰之言未奉行谕旨,结果不仅征讨李自成的军功不准议叙,还被罚银100两。后来谭泰又与索尼相仇,互相攻击,鳌拜因庇护索尼再次获罪,几被革职。

第二次发生在顺治五年(1648)。当年二月,征讨张献忠大西军的豪格大军凯旋回京。参领希尔良因冒功邀赏一事遭到处罚,鳌拜也以勘察不实而被议处“应革职,罚银一百两“。三月,贝子屯齐告发郑亲王济尔哈朗当年拥立肃亲王豪格、后又包庇豪格的种种罪状。鳌拜诸人谋立肃亲王之事也被同时告发。多尔衮借此事兴起大狱,严讯诸人。最后,鳌拜以欲立豪格、与诸人盟誓等罪名论死,得旨“罚锾自赎“。四月,侍卫廓步梭又告发鳌拜在皇太极死时“擅发兵丁守门“,再次论死,改革职为民,得旨免革职。鳌拜虽以大功凯旋,在短短数月间却被论死两次,可见其所受打击之严酷、境遇之窘迫。

鳌拜所受的第三次打击是在顺治七年(1650)。这年七月,多尔衮生病,暗示贝子锡翰,想请顺治帝亲临探视自己,锡翰遂秉承其意“请驾临幸“,多尔衮却又以“违令渎请“罪之,并追究鳌拜包庇之罪,论死,后改免死罚赎、降爵。是年十一月,多尔衮死,顺治亲政。

顺治亲政后,闻知鳌拜、索尼等人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忠心耿耿,遂对鳌拜极为敬重,视为心腹重臣。从此以后,鳌拜随侍顺治身边,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如商讨本章批复程序、联络蒙古科尔沁部、协和太后与皇帝之间的关系、祭奠过世王公妃嫔、协助会审案狱,并倡议“大阅以讲武“,自教武进士骑射,等等。顺治十三年(1656),鳌拜旧伤复发,卧床不起,顺治亲临鳌拜府邸去看望慰问。顺治十四年(1657)冬,孝庄文皇后(即皇太极妻博尔济吉特氏)病重,顺治朝夕侍侯。鳌拜也昼夜于宫中侍候,都顾不上自己休息吃饭,深获顺治帝的赞赏。[7]

晚年专权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年轻的福临去世。顺治立下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嗣位(即康熙帝),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顺治死后,四位辅政大臣曾经在顺治灵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辅佐皇帝玄烨。虽然这一盟誓意义重大,但事实证明四大臣并不能抱成一团,忠心辅主。

位居四辅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位望隆重,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祸,在很多事情上往往疏于过问。苏克萨哈属正白旗,原本依附多尔衮。多尔衮死后,朝局一变,苏克萨哈出来告发刚刚死去的多尔衮,因此受到顺治重用,在四辅臣中名列第二。正由于苏克萨哈是从多尔衮那边分化出来的,索尼等人都瞧不起他。鳌拜与苏克萨哈虽是姻亲,二人却常常因政见不合而发生争论,宛如仇敌。列名第三的遏必隆出自名门,但为人庸懦,遇事无主见,又属镶黄旗,常常附和鳌拜。鳌拜虽居四辅臣之末位,但由于资格老,军功高,常常气势夺人,却得以擅权自重,日益骄横,开始走上专权的道路。

费扬古之子倭赫是康熙身边的侍卫,在御前对鳌拜表现得不怎么礼貌,鳌拜对此深为衔恨。康熙三年(1664)四月,鳌拜遂以倭赫等人擅骑御马、取御用弓矢射鹿之罪名将其处死。费扬古对鳌拜痛恨不已,鳌拜又以“怨望“的罪名,将他及其子尼侃、萨哈连一并处死,家产籍没,给予都统穆里玛(鳌拜之弟)。费扬古一门惨遭家破人亡之祸。不过,鳌拜这次意图打击苏克萨哈的举动失算直接导致了自己的下台。

鳌拜没有想到却有三个不怕死的官员敢于违拗自己换地的要求。他对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极为恼怒,分别以苏纳海“藐视上命“、拨地迟误,朱昌祚、王登联“纷更妄奏“的罪名,俱论死罪。康熙虽然年幼,但心知苏纳海等三人并无大罪,只因惹怒了鳌拜而被妄加罪名而已,于是召集辅政四大臣询问意见。鳌拜坚持要将三人处以极刑,索尼、遏必隆附和,苏克萨哈知道自己若反对极易惹火烧身,只好沉默不语。但皇帝不允鳌拜所奏,只是批准刑部拟定的处罚,即将三人各鞭一百,没收家产。鳌拜公然无所顾忌,最终竟矫旨将三人处死。然后,鳌拜强行换地。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病死。索尼虽然在生前未能遏制鳌拜的势力,不过他临死前的一个动作却在其身后造成解决鳌拜问题的良好转机。这年,皇帝玄烨已年满14岁。索尼上书请皇帝遵循先帝顺治14岁亲政的先例,开始亲政。七月,康熙亲政,加恩辅臣,仍命佐理政务。皇帝已经亲政,却又无法应对鳌拜的威胁,苏克萨哈便上疏请求解除辅臣之任,愿往遵化守护顺治陵寝。这个举动别有意味,那就是既然苏克萨哈已经卸任(此时他已经排名第一),那么鳌拜、遏必隆两人按理也应辞职。这一招触及到鳌拜的要害,可鳌拜却不想就这样退出政治舞台。于是鳌拜给苏克萨哈罗织了心怀奸诈、久蓄异志、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款罪名,提出应处凌迟、族诛之刑。康熙同样深知苏克萨哈并不该杀,虽然自己已经亲政,却仍然无力保苏克萨哈一命。鳌拜气势汹汹,竟在御前“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最终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并诛其族。苏克萨哈的被杀,使鳌拜与康熙之间的矛盾急剧上升。

至此,索尼已故,苏克萨哈被杀,四大辅臣只剩下一个无足轻重的遏必隆,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虽然康熙已经亲政,但鳌拜并不想归政于他。当时在康熙宫廷中的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在康熙十五六岁时,四位摄政王中最有势力的宰相(即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此时的鳌拜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康熙决意铲除鳌拜集团。鳌拜党羽已经遍布朝廷内外,行动稍有不慎,必将打草惊蛇,酿成大变。康熙决定不露声色,于是挑选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为戏。鳌拜见了,以为是皇帝年少,沉迷嬉乐,不仅不以为意,心中反暗自高兴。康熙八年(1669)五月,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以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然后他召鳌拜入宫觐见。鳌拜此前常常出入宫廷,不以为奇。这次一召,他就毫无提防地来了。此前,康熙召集身边练习布库的少年侍卫:“你们都是朕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朕,还是怕鳌拜“大家:“怕皇帝。“康熙于是布置逮捕鳌拜事宜。等到鳌拜入宫,康熙一声令下,少年们一拥而上,鳌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接着,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不久,鳌拜就在禁所死去,[2]卒于康熙八年(1669)。[3]

人物评价

康熙诛鳌拜诏:“妄称顾命大臣,窃弄威权。“[4]

乾隆四十五年谕曰:“鳌拜当日自恃政柄在握,辄敢擅权骫法,邀结党羽,残害大臣,罪迹多端,难以枚举。“[5]

和硕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等,“鳌拜系国家大臣、背负先帝重托。任意横行。欺君擅权。文武各官、尽出门下。“

清-徐珂:“鳌拜当国,势甚张,以帝幼,肆行无忌。“[6]

清-昭梿《啸亭杂录》:“国初鳌拜辅政时,凡一时威福,尽出其门。“

《清史稿》:“四辅臣当国时,改世祖之政,必举太祖、太宗以为辞。然世祖罢明季三饷,四辅臣时复徵练饷,并令并入地丁考成。此非太祖、太宗旧制然也,则又将何辞索尼忠於事主,始终一节,锡以美谥,诚无愧焉。苏克萨哈见忌同列,遂致覆宗。遏必隆党比求,几及於祸。鳌拜多戮无辜,功不掩罪。圣祖不加诛殛,亦云幸矣。“[8]

戴逸:“鳌拜性情刚愎,器量狭隘,势力愈张,骄横日甚。“

余沐《正清朝十二臣》:“鳌拜作为'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重要将领,忠心事主,始终不渝,在皇太极去世后坚决拥立其子为皇位继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见,最终争得福临继位。他为此与睿亲王多尔衮结下怨仇,在后者摄政期间,多次遭受残酷打击,三次论死。当年曾一起盟誓的黄旗大臣这时早已分化瓦解,改变初衷转而投靠多尔衮者(如谭泰)大获好处。故主皇太极既已去世,其子福临也得以即位,鳌拜此时完可以为谋求个人利益而党附多尔衮,这在古往今来的官场上是司空见惯之事。但鳌拜面对如此险恶处境,却仍然不屈不挠,始终没有迎合多尔衮。就此而言,鳌拜作为清初一员骁将,其性格是梗直倔强、敢于抗争的。他对故主皇太极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而对顺治也始终坚守臣节,称得上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臣。而影视剧中,鳌拜形象给人们留下的都是骄横跋扈、贪婪不法的奸恶形象,他的忠贞梗直这一面恐怕还是鲜为人知的。“[7]

人物传

据《南亭笔记》记载:“康熙帝在南书房召鳌拜进讲,鳌拜入,内侍以椅之折足者令其坐,而以一内侍持其后。命赐茗,先以碗煮于水,令极热,持之炙手,砰然坠地,持椅之内侍乘其势而推之,乃仆于地。康熙帝呼曰:鳌拜大不敬。健童悉起擒之,交部论如律。“

家族成员

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是清朝的开国元勋。

父亲名卫齐,费英东的第九弟;供事于太祖。跟随特尔晋等率兵伐虎尔哈,得五百户以归;授世职备御。天聪年初,跟随太宗伐明,伐略遵化;进世职游击。皇帝统率大军出征,总是让卫齐留守盛京,任八门提督。卒,顺治间追谥“端勤“。

鳌拜其弟卓布泰,太宗年间任官,授牛彔额真。八年,以弟鳌拜得罪,夺世职。十六年,再复世职。十七年,卒;谥“武襄“。

鳌拜另一弟为穆里玛,鳌拜之侄为塞本得。鳌拜有子达福,官至散秩大臣、前锋统领。另一子那摩佛后与鳌拜同处锢禁。

墓地

位于朝阳区和平街街道十三区东北部,1958年建楼时平毁。

史书记载

《清史稿列传第三十六鳌拜》[8]参见:清史稿列传一、《清实录-康熙朝实录》、《清实录-雍正朝实录》、清-昭梿《啸亭杂录》、清-徐珂《清稗类钞》。

参考资料:

1.功臣:与沙场对手的较量..人民网.2013-11-08

2.权臣:与少年康熙的较量..人民网.2013-11-08

3.鳌拜..人民网.2013-11-08

4.十叶野闻..国学网.2013-11-09

5.归田琐记卷五..国学网.2013-11-09

6.清稗类钞-清-徐珂..国学网.2013-11-09

7.忠臣:与多尔衮的对抗..人民网.2013-11-08

8.清史稿列传第三十六..国学网.2014-05-01

9.杜雨露果断接演忠臣鳌拜..新浪网.2013-11-10

鳌拜其实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忠心的人,虽然影视作品的夸张,但是有一条是不能否认的,虽然跋扈弄权,但是并无反心,前面忠心侍奉两代建奴的君王,立下的战功也是大清开国最多的。

因此此人上战场必然对我大明非常不利,必需想个办法抓起来,国师心中暗道。

于是对皇太极道:“大明并无可怕之处,况且大明军士离乡背井,水土不服,人困马乏,已生败军之像,我们可以采用诱兵之计,先让明军大胜两次,我军假装败退,骄纵之下,明军必然乘胜追击,然后我军集中所有能战之兵,聚而歼之!”

“且明军只有一路人马,如果一旦陷入死地,则大明将万劫不复!”国师道。“得好,大明虽然历害,但是就只有这一路兵马,最多皮岛的毛文龙过来骚扰一下,无大碍!”皇太极赞同道。

然后各后金将士誓言血战到底,大贝勒代善暗示可以发动军总动员,的确,后金这两年从朝鲜从蒙古带来一百多万人,组建了朝八旗10万人,蒙八旗5万人,加上后金现在也有10万人,共计25万战兵,明军才10万,可以一战。

就在皇太极这帮人在热血宣誓的时候,明神宗朱翊钧,也就是万历皇帝,正在兴奋地调兵遣将,这时候王承恩过来请示,有两个人一直在请战,还皇上把他们给忘记了,一个是新任经略熊廷弼,另一个是五品兵备佥事袁崇焕,万历一听,原来是他们俩。

熊廷弼

熊廷弼(1569年-1625年),字飞白,号芝冈,汉族,湖广江夏人今湖北武汉,明末将领,万历进士,楚党。由推官擢御史,巡按辽东。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受命巡按辽东。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代杨镐经略辽东,招集流亡,整肃军令,造战车,治火器,浚壕缮城,守备大固。熹宗即位,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攻破辽阳,再任辽东经略。与广宁(今辽宁北镇)巡抚王化贞不和,终致兵败溃退,广宁失守。沦为囚犯的他又不幸陷入党争,以前虽为楚党,但与东林党关系密切,且与东林六君子也关系匪浅。并传言有杨涟弹劾阉党的奏疏就出自熊廷弼之手。后为阉党所害,天启五年(1625年)被杀,并传首九边。

崇祯二年(1629年),熊廷弼得以归葬故里,谥襄愍,有《熊襄愍公集》。

人物生平

巡按辽东

熊廷弼少时家境贫寒,放牛读书,刻苦强记。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考中乡试第一名,次年中进士,授保定推官,将被税监王虎冤枉缉拿的人员部释放,并上撤矿疏,因其才能被擢为监察御史。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外出巡按辽东。巡抚赵楫与总兵官李成梁放弃宽甸地方的八百里领土,把当地六万老百姓迁移到内地来安家。过后,评定功绩竟然还要受到奖赏,给事中宋一韩上书论列了他们的罪。此事被下发给熊廷弼重新核查,部查清了他们放弃领土、驱民迁移的事,熊廷弼上书弹劾他们两个的罪状,并到前任巡按大臣何尔健、康丕扬勾结、包庇他们。但他的奏章竟未被下发给大臣讨论。当时诏书要求兴办屯田,熊廷弼辽地多有闲地,每年在八万兵额中用三分人力来屯田、耕种,就可以收获粟米一百三十万石。

明神宗特地颁布诏书表示赞成,命令在边境各处推行。当时边防将领喜欢搅扰敌营,动辄引发战斗。熊廷弼防护边疆以自守为上策,修造城堡,有十五种好处,报告皇帝后就实行起来。那年大旱,熊廷弼巡行至于金州,就在城隍庙神像祈祷,约七日里下场雨,如若不下雨就拆毁城隍庙。等巡行到广宁,已过了三天,熊廷弼就用大字写了白牌,封了剑,派使节前去斩杀城隍神,使节还没到,就见风雷大作,暴雨如注。辽地的人以为他为神明。他在辽地几年,杜绝送礼,核查军情,审查大将吏,绝不姑息养奸,辽地的风尚、纲纪为之大振。

熊廷弼在南畿为督学,纪律严明,很有声望。后来因为棒打生员致死一事,与巡按御史荆养智相互在奏章中攻击。养智递上奏章弃职而去,廷弼也因听候核查回家乡去了。

召置流移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在与后金军的萨尔浒之战中,经略杨镐指挥的十二万大军惨败,从此明朝力量大衰,在辽东失去优势,不得不由进攻转为防御。

熊廷弼战后,经廷议,擢升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杨镐为辽东经略。他还没有离开京城,开原就失守了,熊廷弼上书:“辽左,是京城的肩背,河东,是辽镇的心腹,开原又是河东的根本。想保住辽东的话,开原一定不能放弃。敌军没有打下开原的时候,北关、朝鲜还足以给他们构成腹背之患,现在开原被打下,北关不敢不向敌人屈服,敌方派一个使臣去,朝鲜不敢不附从。敌人没有腹背之忧,一定会联合东西两边的兵力来一起攻打我们,这样辽、沈怎么守得住呢我请求朝廷赶紧派遣将士,准备粮草,修造器械,不要节制我的费用,不要延误我的时限,不要用一般的规矩来使我沮丧,不要从旁阻挠来掣我的手肘,不要把艰危只给了我一个,大家不关于心,以至于误了我、误了辽,并且误了我朝我国家。“

奏章递上去以后,部得到允准,明神宗并赐给尚方宝剑以加大他的权力。熊廷弼刚刚走出山海关,铁岭又失守了,沈阳和其他城堡的军民一时间都逃窜了,辽阳一带人心不安。熊廷弼兼程向前,遇到逃出来的,就劝他们回去。把逃将刘遇节、王捷、王文鼎斩首来祭奠死节的将士。把贪污的将领陈伦给宰了,并上书弹劾、罢免了总兵官李如桢,用李怀信替换了他。他督促士兵打造战车,置办火器,开挖战濠,修筑城墙,做御敌守城的准备。他的命令坚决,有法必行,几个月下来,守备大为牢固了。接着他上书明神宗进呈方略:“请召集军队十八万人分布在云阳、清河、抚顺、柴河、三岔儿、镇江等战略要地,首尾呼应,的战事各自拒敌防守,大敌来时则互相接应、援助。另外再挑选精兵悍将组织游击,乘机出动,攻掠敌人的零散兵马,扰乱他们的耕种和放牧,轮番出击,使敌人疲于奔命,然后瞅准机会进兵剿敌。“奏章递上后,明神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安抚沈阳

熊廷弼刚到辽地时,命令佥事韩原善前往安抚沈阳,韩原善害怕,不肯去。接着派佥事阎鸣泰去,阎鸣泰走到虎皮驿,大哭而返。廷弼于是亲往巡视,从虎皮驿抵达沈阳,又冒雪夜往抚顺。总兵贺世贤用距离敌人太近来阻挠他,熊廷弼:“冰雪满地,敌人想不到我会来的。“于是打鼓奏乐进入抚顺城。当时正是兵祸以后,几百里地不见人影,廷弼祭祀了那些为国事死亡的将士,哭了一场。接着在奉集显示了一番军威,察看了当地的地理形势,然后返回。一路上所到之处都招集流民,修整防守战具,分派兵马驻扎,因此当地军民的心重新稳定下来了。

熊廷弼身高七尺,有胆量,晓军事,擅长左右开弓放箭。自前番为辽地巡按时就主张防守,到这时更加坚决地主张拒敌守城。但是他脾气火爆,禀性刚直,喜欢骂人,不甘谦恭下人,因而舆论对他不太推许。

祸起萧墙

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当时明神宗方死,明光宗即位。努尔哈赤进攻蒲河。明朝将士散亡七百多人,不过贺世贤等将领也有斩敌俘敌的功劳。然而给事中姚宗文却在朝廷里腾舌诽谤,熊廷弼因此无法再安心职守了。

姚宗文这个人原先任户科给事,因守丧离职回乡。回朝以后想入补做官,而吏部的几次申请递给明光宗以后都被放置几年,不予批准,姚宗文引以为忧。又假借招来西部人民的名义,托执政的大臣推荐自己,荐章上了几次,仍得不到任用。姚宗文没法可想,就写信给廷弼,让他为自己请求一官。熊廷弼没有随从他,姚宗文因此怨恨廷弼。后来他一路巴结,才复职于吏科,到辽东来检阅兵马,与熊廷弼议事,大多意见不一。辽东人刘国缙原先做过御史,在三年一次的考绩中受到贬职处分。辽地战事起来后,朝廷决定用辽人,于是他才做了兵部主事,参与军务。刘国缙主张召募辽人为兵,按他的办法召募了一万七千多人,后来有一半以上逃跑了。熊廷弼把此事报给朝廷知道,刘国缙也对熊廷弼产生了怨恨。过去熊廷弼当御史的时候,与刘国缙、姚宗文一起负责进言,相互之间,意气相得,共同以排斥东林、攻击道学为职事。刘国缙等对熊廷弼寄以旧望,熊廷弼却不能和从前一样了,这样他们之间更两相失望了。姚宗文本出自刘国缙门下,他们两个从此更加勾结在一起,倾轧熊廷弼。

等到姚宗文回朝以后,上书陈辽地疆土日见减少,诋毁熊廷弼废弃大家的计谋,夸张自己的错误,并且:“那里的军马也不训练,将领未加部署,人心既不亲附,刑罚有时并无作用,只是军民的劳务没有停止的时候。“又鼓动他那一伙人起来攻击,想非使熊廷弼去职不可。御史顾慥首先起来,弹劾熊廷弼出关一年有余,诸事没有规划;蒲河失守,隐瞒消息不上报;带着兵器的战士不用于作战,只用来挖沟,尚方宝剑在手不求有补国事,只是供自己作威作福。

这个时候,明光宗驾崩,明熹宗即位,朝廷里事情正多,而对边疆大臣的议论也开始了,御史冯三元弹劾廷弼八件没有谋略的表现,三件欺瞒皇帝的事,不把他罢免,辽地终究无法保有。

明熹宗把冯三元的奏章发给朝臣议论,熊廷弼恼火了,上书为自己竭力辩解,并且请求罢官回乡。御史张修德又弹劾他破坏辽阳。熊廷弼更加愤恨,又一次上书自白,“辽地现已转危为安,为臣却要由生向死了“。于是缴回尚方宝剑,竭力请将自己免职罢官。给事中魏应嘉又弹劾了他,朝廷终于决定准许熊廷弼去职,用袁应泰接替了他。熊廷弼于是上书请求派人来调查。冯三元、魏应嘉、张修德等又连章极论熊廷弼的过失,熊廷弼就请派他三个来核实,明熹宗听从了他的意见。御史吴应奇、给事中杨涟等坚决认为不可以,于是改派兵科给事中朱童蒙前去。等朱童蒙回来上奏,面陈述了熊廷弼的功绩,最后:“我进入辽地的时候,士民对他垂泪称道,几十万生灵都因为廷弼一人才得以保存,他的罪怎么能轻易确定呢只是廷弼最为陛下所信任,蒲河战役中敌人进攻沈阳,他驱马前往救援,胆量是何等壮大;等看到官兵懦弱,就突然告老还乡去了,这样把皇上对他的大恩置于何处了呢廷弼功在存辽,些微的成绩虽有可称;但罪在辜负了皇上,根据君臣大义而论,他是无法逃脱罪责的。这就是罪浮于功!“明熹宗因为熊廷弼力保危城,仍打算以后起用他。

再度起用

在天启元年(1621年)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辽东重镇沈阳、辽东首府辽阳相继失陷,袁应泰畏罪自杀,辽河以东部沦为后金所有。此时,朝廷里大臣们又想起了廷弼。给事中郭巩尽力诋毁他,并连及阁臣刘一燝。等到辽阳失守,河西军民都奔逃而去,自塔山到闾阳方圆二百余里,荒无人烟,京城为之大为震惊。刘一燝:“假使廷弼在辽,想来不会弄成这样。“御史江秉谦上书追叙熊廷弼以前防守辽地的功劳,并且把排挤有功之臣成郭巩的罪过。明熹宗于是对过去弹劾熊廷弼的人加以治罪,冯三元、张修德、魏应嘉、郭巩各贬三级,除掉了姚宗文的官籍。御史刘廷宣论救,也被罢免。于是又下达诏书从家里起用熊廷弼,并且提拔王化贞为巡抚。

同年六月,熊廷弼入朝,首先请停止刚才言官的贬谪,明熹宗不同意。又提出分三方布置的策略:“广宁用马步兵在河上设立壁垒,凭山川形势打击敌人,牵制敌人的部兵力;天津、登、莱各港建置水军船队,乘虚打入敌人南方的驻地,动摇他们的军心,这样敌人势必有内顾之忧,辽阳就可以收复了。于是讨论在登、莱设立巡抚,像天津一样,由陶朗先充任;而山海关特设经略一人,管辖一方,统一事权。于是任用廷弼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驻守山海关,经略辽东军务。廷弼借此请尚方宝剑,请调兵二十余万,以兵马、粮草、器械之类责成户、兵、工三部。请为监军道臣高出、胡嘉栋,督饷郎中傅国昭雪,恢复官职,让他们理事。建议启用辽人原赞画主事刘国缙为登莱招练副使,夔州同知佟卜年为登莱监军佥事,原临洮推官洪敷教为职方主事,军前赞画,用以收拢辽人的心。“明熹宗都予以批准。七月,熊廷弼启程时,明熹宗特地赐给他一身麒麟服,四枚彩币,设宴于郊外,派文武大臣为他陪酒、饯行,这是少有的礼遇。又派用五千名京营选锋护送他赴任。

经抚不和

在此之前,袁应泰死了,由薛国用代为经略,薛国用因病不能干事。王化贞于是部署将领,沿河设立六所军营,每营设置参将一人,守备一人,各自画地分守。西平、镇武、柳河、盘山等要害地分别设立防哨。此议报上后,熊廷弼不以为然,上书:“河面狭窄不可靠,城堡太难容驻兵,现在只应牢牢地守住广宁。如果分兵在河上驻守,部队分散力量就弱了。敌人用轻骑兵偷偷渡过河来,专攻一所营房,我军力量必然不支。一营溃败,其他各营就都会败,西平等地的防哨也不能守住。河边只适于设立游击队,轮番出入,使敌人莫知浅深,不该屯聚一处,给敌人乘隙袭击的机会。“奏章交上后,明熹宗下诏表扬了他。恰好御史方震孺也防河有六条不可靠的地方,王化贞的建议就此作罢了。而王化贞因为自己的计策未被采纳,恨透了,把军事推托在熊廷弼身上。熊廷弼于是请朝廷警告王化贞,不得借有人节制,坐失战机。此前,四方援辽的军队,王化贞改名号为“平辽“,辽人很不愉快。熊廷弼:“辽人又没叛乱,请改为'平东'或'征东',以快慰辽人的心。“从此以后王化贞与熊廷弼有了矛盾,经略、巡抚不和睦的风声也就传起来了。

天启元年(1621年)八月初一,熊廷弼上书:“三方面布置的战略的实施,必须联络朝鲜。请抓紧时间派钦差使臣去访问朝鲜的君臣,让他们征发八道的部兵力,在江面上设立连营,助我军的声威。“并举荐监军副使梁之垣,他在海滨长大,熟知朝鲜的事情,可以充任钦差使臣。明熹宗马上就同意了,并且按照行人奉使的惯例,赐给一品官以示宠信。梁之垣于是上书提出加强他们的事权、确定自己职责等八条要求,明熹宗也都同意了。梁之垣正在和有关部门商议兵饷的事,王化贞所派遣的都司毛文龙已经袭取了镇江,奏上了捷报。满朝为此大喜,立即命令登、莱、天津派出两万水师接应毛文龙,王化贞率四万广宁兵进据河上,和蒙古军一起乘机进取,由熊廷弼在中间调度。命令下达以后,经略、巡抚所辖兵镇相互观望,最终还是没有出兵。

不久,王化贞上书详述东西两边的情况:“敌人放弃辽阳不加守备,河东失陷地区的将士日夜盼望官军开到,就抓了敌将来投降。而西部的虎墩兔、炒花都愿意以兵助我。敌人驻守海州的兵力不过两千人,河上只辽地士兵三千人而已。如果派军队悄悄过去夜袭,势在必克。南防的敌军得知辽阳失守一定北归,我军凭借险要的地势来打击他们惰归的军队,可以一举歼灭。“兵部尚书张鹤鸣认为对,上书机不可失。御史徐卿伯又促成此事,奏请派廷弼进驻广宁,蓟辽总督王象乾移驻山海。正好王化贞又飞章上奏:“敌人因为官军收复镇江,就驱赶、抢劫周围四卫屯民。屯民现在占据铁山死守,杀伤了敌兵三四千人,敌人把他们围困得更紧了,应该马上前往援救。“于是兵部越发催促进兵。王化贞就在这个月里渡过河去。熊廷弼迫不得已让出山海关,驻兵右屯,而飞章上奏海州取易守难,不该轻举妄动。王化贞终于无功而回。

战守之争

王化贞平素不学习军事,轻视大敌,好大话。文武将吏的规劝一点也听不进去,与熊廷弼尤其抵触得厉害。他妄想投降后金的李永芳会做他的内应,相信蒙古人的话,是虎墩兔将派援兵四十万,因此想不战而获胜。一切事务如兵马、甲仗、粮草、营垒等都放置一边不加过问,一意大话蒙骗朝廷。尚书张鹤鸣很相信他,他有所请无不答应,因此熊廷弼无法实现自己的心愿。广宁有十四万部队,而熊廷弼的山海关上却没有一兵一卒,只是有经略这么个虚名而已。从延绥调来的部队不能作战,熊廷弼请把主帅杜文焕治罪,张鹤鸣却让宽恕了他。熊廷弼奏请任用佟卜年,张鹤鸣递上奏章反对。熊廷弼奏请派遣梁之垣去朝鲜,张鹤鸣故意扣发他的饷银。于是两人之间相互怨恨,事事争吵。熊廷弼这个人也器量狭,刚愎自用,火气一触即发,盛气凌人,朝臣大多都厌恶他。

毛文龙镇江之捷,王化贞自以为立了奇功。熊廷弼:“三方兵力尚未集合,文龙发动得太早,致使敌人恨辽地的人民,把周围四卫的军民屠戮殆尽,使东山军民灰心,让朝鲜君臣胆寒,令河西军队丧气,扰乱了三方并进的计划,耽误了联络朝鲜的打算,把它看作奇功,实际上是奇祸呢。“送信到京城,竭力批评化贞。朝臣们正把镇江一役看作大捷,听到他的话,心中多有不服。熊廷弼又明显地攻击张鹤鸣:“我既然担任经略,四方援军应当听我调遣,而鹤鸣径自发动,不让我知道。七月里我向兵部询问军队人数,到现在两个月了,没有回答。我有经略之名,无其实,辽左的战事都是张枢密和王抚臣一起办的。“张鹤鸣这下更加恼恨他了。到九月份,王化贞还虎墩兔的四十万部队快来了,请迅速出兵。熊廷弼:“抚臣靠着蒙古人,想不虞而收战功。我不敢轻视敌人,不敢能不战而胜。“后来蒙古军队终于没来,王化贞也不敢进兵了。

当时,熊廷弼主张防御,认为辽地人不可信用,蒙古人不可凭仗,李永芳其人不可相信,广宁地方有很多间谍让人担心。王化贞则一切相反,绝不提防御,我们一渡河,河东人必为内应。并且飞书报告朝廷,八月里你们就可以高枕酣睡,而收到我的捷报。有见识的人知道他一定坏事,因为疆场事关系重大,没有人敢他的不好。到十月份,河上结了冰,广宁人认为后金一定渡过河来,纷纷想逃出广宁。王化贞于是和方震孺商议,分兵把守镇武、西平、闾阳、镇宁等城堡,而以主力驻守广宁。张鹤鸣也认为广宁值得担忧,请明熹宗命令熊廷弼出关。熊廷弼于是又出山海关,到达右屯,考虑用重兵内护广宁,外扼镇武、闾阳,于是派刘渠以两万人驻守镇武,祁秉忠以一万人驻守闾阳。又派罗一贯以三千人守西平。又重申他的命令:“敌人来时,跨出镇武一步的,文武将吏都有杀无赦。敌人到达广宁而镇武、闾阳不出兵夹攻,敌人抢劫右屯饷道而三路兵马不救援的,罪也相同。“

熊廷弼刚刚部署完毕,王化贞又相信间谍的话,突然发兵袭击海州,不久又退了回来。廷弼于是上书:“抚臣进兵,到现在已经五次了。部队屡进屡退,敌人早看透了我方的计谋,我的虚名也因轻易出兵而受到损伤。希望陛下明确指示抚臣,对自己的行为慎重些,不要给敌人嘲笑了。“王化贞看到他的上书很不高兴,飞章上奏,为自己辩解,并且:“我请求给我六万兵,我保证把敌人一举荡平。就是不如意,也一定能做到死伤相等,使敌人一蹶不振,管保它不再成为河西之忧!“并请准许他便宜行事。

当时叶向高掌了大权,他是王化贞成进士时的主考官,很偏向王化贞。等王化贞请求把后金军一举荡平时,熊廷弼上书:“就请按抚臣约定的办吧,应及早罢掉我的官以便于鼓舞士气。“

这个时候,中外都知道经略、巡抚两人不和,一定会坏了边疆的大事,大臣们的奏章天天讨论此事。而张鹤鸣笃信王化贞,于是想把熊廷弼拿掉。

广宁惨败

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员外郎徐大化顺承其意弹劾熊廷弼大言欺世,嫉能妒功,不罢免他必将有害于辽地战事。他们的奏章一并被发给各部,张鹤鸣于是召集大臣们讨论。把熊廷弼撤职的有几个人,其余大多主张让二人各尽其职,共谋成功。正好后金军这时逼近西平,就停止了争议,仍然兼用他们两人,责令他们共同努力,功罪一体。

没过多久,西平之围吃紧。王化贞相信中军孙得功的计策,发动了广宁的部兵力,让孙得功和祖大寿前往和祁秉忠会合,然后向前去作战。熊廷弼也传令刘渠拔营赴援。正月二十二日在平阳桥遭遇后金军,刚刚交锋,孙得功和参将鲍承先等领头逃跑,镇武、闾阳的兵力于是也被打败,刘渠、祁秉忠在沙岭战死,祖大寿逃往觉华岛去了。西平守将罗一贯待援不至,与参将黑云鹤也战死。熊廷弼当时已离开右屯,驻军闾阳。参议邢慎言劝他紧急救援广宁,却被佥事韩初命阻挠,于是熊廷弼撤退了回来。当时后金军在沙岭停下来不再向前来。

王化贞平常把孙得功看作心腹,而孙得功已偷偷地投降了后金,他想活捉王化贞作为自己的功劳,就诈称后金军已到城边。城中一时大乱,人各奔逃,参政高邦佐阻挡也挡不住。王化贞正关起门办理军书,毫无所知。参将江朝栋推门闯进来,王化贞大声训斥他。江朝栋大声喊道:“事情危险了,请你快走!“王化贞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朝栋就搀扶他出来骑马逃走,后边两个仆人徒步跟着,于是丢了广宁城,仓惶逃命。在大凌河遇上了熊廷弼,熊廷弼微笑着:“六万军队就可以把敌人一举荡平,到头来怎么样呢“

王化贞感到惭愧,建议驻守宁远和前屯。熊廷弼:“已经晚了。现在只有保护老百姓入关去!“于是把自己所领的五千人交由王化贞来殿后,把部积蓄都放火烧了。正月二十六日熊廷弼和韩初命一起护送难民入得关来,王化贞、高出、胡嘉栋也先后入关,只有高邦佐自杀而死。孙得功率领广宁城的叛将把后金军迎入广宁时,王化贞逃跑已有两天时间。后金军追赶他们追了二百里,因路上没得粮食吃才回去。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京城为之震惊。张鹤鸣害怕了,自请前往察看军队。

传首九边

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朝廷逮捕了王化贞,罢了熊廷弼的官,让他听候查考。四月,刑部尚书王纪、左都御史邹元标、大理寺卿周应秋等报上判决书,熊廷弼、王化贞都判了死刑。后来快到行刑时,熊廷弼让汪文言用四万两金子贿赂内廷请缓期执行,后来却违背了四万金的许诺。

魏忠贤大为恼恨,发誓要尽快杀掉熊廷弼。等杨涟等被捕下狱,就诬蔑他曾受过熊廷弼的贿赂,以此加重熊廷弼的罪行。过后,巡捕抓到市民蒋应旸,他和廷弼的儿子出入监狱内外,阴谋叵测。魏忠贤越发想尽早杀掉熊廷弼,他的党羽门克新、郭兴治、石三畏、卓迈等就迎合他的意思不断催促。恰好冯铨也曾对廷弼失望过,与顾秉谦等在讲筵上侍讲时,就拿出集市上刊印的《辽东传》向明熹宗诬陷廷弼:“这是熊廷弼自己写的,是他想为自己开脱罪名。“

明熹宗恼了,于是在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把廷弼杀了,将他的首级在北方的九处军镇辗转示众。后来,御史梁梦环廷弼侵盗军费十七万两。御史刘徽熊廷弼家产值百万两银子,应该没收了充作军费。魏忠贤便矫诏命令严加追赃,熊廷弼家部资财不够,连亲戚、本家都被查抄。东夏知县王尔玉向熊廷弼的儿子勒索貂裘、珍玩,得不到,就要打人。熊廷弼的长子熊兆珪自杀身亡,熊兆珪的母亲喊冤,尔玉就扒掉她两个丫环的衣裳,打了她们四十板。无论远近知道这件事的人无不叹息、愤恨。

始得昭雪

崇祯元年(1628年),明思宗下诏书停止追赃。那年秋天,工部主事徐尔一上书诉熊廷弼的冤屈,:“当年广宁兵十三万,粮草百万担,都交由化贞管理。廷弼只有五千名援辽部队,驻守在右屯,距离广宁只四十里。化贞忽然之间同三四百万辽民一下子都败退下来,廷弼只五千人,不一起败退就够了,还能指望他屹然不动,坚壁固守吗廷弼的罪在哪里呢我请为他平反昭雪,用以激励有苦劳的大臣!“明思宗不同意。

崇祯二年(1629年)五月,大学士韩爌等上书:“廷弼的尸骨至今不能拿回去安葬,根据国法是从来没有过的。“明思宗颁发诏书允许熊廷弼的儿子拿他的首级回去安葬,谥号襄愍。

主要成就

熊廷弼在辽东巡抚任期间督造军器,修缮城堡,调兵遣将扼守各冲要地点,互为应援,守备大固。他还亲巡沈阳、抚顺,相度形势,召置流移,安定民心。熊廷弼的策略是以守为主,反对浪战,并联合朝鲜牵制后金,卓有成效,使后金军一年多内不敢轻进。[7]

历史评价

《明史》:①廷弼身长七尺,有胆知兵,善左右射。自按辽即持守边议,至是主守御益坚。然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②惜乎廷弼以盖世之材,褊性取忌,功名显于辽,亦隳于辽。假使廷弼效死边城,义不反顾,岂不毅然节烈丈夫哉!广宁之失,罪由化贞,乃以门户曲杀廷弼,化贞稽诛者且数年。[7]

朱童蒙:臣入辽时,士民垂泣而道,谓数十万生灵皆廷弼一人所留,其罪何可轻议独是廷弼受知最深,蒲河之役,敌攻沈阳,策马趋救,何其壮也及见官兵驽弱,遽尔乞骸以归,将置君恩何地廷弼功在存辽,微劳虽有可纪;罪在负君,大义实无所逃。此则罪浮于功者矣。[7]

刘一燝:①使廷弼在辽,当不至此。[7]②廷弼守辽一年,奴酋未得大志。[1]

韩爌:廷弼不取一金钱,不通一馈问,焦唇敝舌,争言大计。魏忠贤盗窃威福,士大夫靡然从风。廷弼以长系待决之人,屈曲则生,抗违则死,乃终不改其强直自遂之性,致独膺显戮,慷慨赴市,耿耿刚肠犹未尽泯。[7]

计六奇:自辽事者,所用人鲜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

夏允彝:自有辽事,所用人,鲜能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为庶几;而武臣如刘綎、杜松、满桂、祖大寿、吴三桂,其最着也。[2]

乾隆帝:①刘宗周、黄道周立朝守正,熊廷弼材优干济。②观至此为之动心欲泪;而彼之君若不闻,明欲不亡得乎③熊廷弼为辽东经略时。抒诚效命。所奏诸疏。具见忠鲠。而其时主暗政昏。不惟不用其言。转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3]

汪荣宝:明自用兵以来,督师者如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辈,皆以盖世之才,能称其职;而诸将委身许国,效死不屈者亦前后相望。[4]

蔡东藩:熊廷弼、孙承宗二人,为明季良将,令久于其位,何患乎满洲廷弼可杀,承宗可罢,镇辽无人,满军自乘间而入。明之祸,满洲之福也。虽曰天命,宁非人事[5]

萧一山: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皆以盖世之才,治辽事而有余,然或内毁于阉党,外罹于反间,不终其位。[6]

学者阎崇年则认为熊廷弼第一次巡佐辽东有功,第二次有功,第三次则有功、有过。他虽被委以重任,其三方布阵的构思也曾经被认同,而实际上根本无法实施,即使没有王化贞扯后腿,广宁(今辽宁省北宁市)之失也是必然的结果。当时广宁虽然失守,但后金军尚未到达广宁,仅有叛将孙得功哗变,“守御之具甚备,即贼至城下,未必可攻而入也。“以熊廷弼在军中威信,又有一支可靠的兵马,应是可镇压乱兵。再者,即使广宁确定已不可守,如王化贞所言,守卫宁前(宁远、前屯),后金兵力有限,无力深入,整个辽东也未必沦陷。但熊廷弼只是看王化贞闹笑话,将物资一律烧毁,引导数十万军民退守山海关,却没有进行最后的广宁保卫战,于是金兵不费一兵一卒占领辽东,成为后来魏党杀熊廷弼的一大实。

史书记载

《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7]

万历因为以前召见过这两人,但是总觉得这两人水平是有争议的,品德也是有争议的,所以一直没大用,但是,这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长,就是守城。

于是,万历也没见他们,直接就委派他们守城,守抚顺、辽阳、沈阳还有宁远,都暂时给他俩。至于怎么守,反正老熊为主,袁就听他的好了,万历也不管了,有国师在后金内部,这场战役怎么守已经无所谓了。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章节有误,我要:报错
X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