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小说网 > > 明穿的蜗牛 > 二十七章 建州,这是要包饺子吗?

二十七章 建州,这是要包饺子吗?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皇太极的打算:虽然与明军交手一败再败,但是那都是因为国师在大明的作用非常明显,完改变了大明的武力,那么现在,国师已经到大金了,只要大金能够支撑住,不打败大明,只要打个平手,让大明无法再对大金用兵,然后再徐徐图之,几年后,未尝不可反攻大明。

而且,这几年也不是白打的江山,皇太极早已在朝鲜布局,将朝鲜的朝廷搞得乱七八糟,扶持亲大金的傀儡大君上台,所有亲大明的势力大部分都被清算了,就算在与大明交战不利,在朝鲜南部建立新的大金国也并非不可能,皇太极深知后路的重要。

另外,后金这几年打仗也并非完依靠武力,头脑是很重要的东西,打仗未必就是武器好就能胜利,何况大明火器还是怕下雨的。

如果能将明军引致萨尔浒,周围地势险要,天气因密林而经常下雨,这样明军的战力便会大打折扣,关键是明军现在进军速度太快,可以后金几乎没有准备,这才是主要问题。

当然,国师既然是统兵大元帅,那么这个问题交给她好了,于是皇太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国师,国师欣然接受,还此计甚好。

然后用脑电波告诉万历,万历心中突然一个激灵,传中的萨尔浒这战还是要打吗,不过也好,这次可不一样,顺应历史,但也要看双方的实力,现在可不比以前,后金选在这里可能是天意让我把这段惨烈的历史纠正过来。

但是,皇太极可能不知道,我这次派的部队可不只有10万,也不只是一路,因为修改了作战计划,原来的后备军现在成为另一支攻打后金的主力了,那可是20万人哪!

后金目前所有战兵总共也才25万人,大明这次去的却有30万。

最关键的是万历还有一项秘密武器,这是徐光启和他的科学院最近才发明的,这个秘密武器是掷弹筒,也就是型迫击炮,不过是单兵型的,迫击炮是几个人才能使用,也可以发射手榴弹,但是比手榴弹威力大多了。万历给的是仿日军**式掷弹筒图纸,老徐不光造出来了,而且还解决了发射手榴弹气密性问题,并且按万历的要求,生产了化学武器,当然这是比较原始的化学武器,就是在弹头内加胡椒和辣椒还有石灰,现在化工业很发达,为了生产水泥,大量生产石灰,所以这些东西和手榴弹一起配套生产,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完保密,直到出发前才让人拿到部队,不过操作简单,反正和远程手榴弹差不多,一学就会,至于打得准不准不重要,因为配得多,弹药也多,就在战场上学吧,反正不难掌握。

掷弹筒

掷弹筒的别名又叫超轻型迫击炮,主要装备二战中日本军队,径在50MM以下,单兵携带,不占编制。日本掷弹筒径50毫米,有两种型号。

主要区别在于抛射筒长度,侵华日军主要装备抛射筒为25.4毫米的掷弹筒,每个日军步兵队(相当于中国的排,人数在50人到70人之间)都配备一个机枪组(有二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组(有二个掷弹筒)和二个步枪班。后期为一个队一个掷弹筒,一挺轻机枪。

因为发射准备时间短,还被广泛用作指挥部自卫火器。弹头重克左右,射程300米,射速30发/分,杀伤半径5米左右,掷弹筒重量相对德国的要轻一些。

日本掷弹筒除了发射专用榴弹外,还可以发射制式手榴弹----此时要加装发射药盂,且因为手榴弹作为炮弹使用闭气性不好,此时的射程大约在200米左右。

日军的掷弹筒从本质上来是一门轻迫击炮,它的主要特点是射角大,弹道弯曲,射程不远。主要用来杀伤躲藏在工事和隐蔽物后的敌人或者在远距离杀伤敌人有生力量,它的杀伤效果好,操作方便,可以伴随由单兵携带随一线步兵移动,对一线步兵进行支援。由于单兵携带且可以隐蔽在障碍物后发射,它的隐蔽性很强。掷弹筒由特制的弹药携带,一个弹药可以携带8枚榴弹,一个二人掷弹筒组可以携带16枚。

在实战中,日军多次违背海牙公约[1]往往把毒气弹和榴弹混合使用,给中国抗日军民造成很大的杀伤。

中**队缴获掷弹筒后加以仿制,因根据地条件限制,无法给抛射筒刻上膛线,因此采用滑膛结构,为了不影响射程,抛射筒加长至400毫米。

抗日战争期间,中**队曾大量仿制这种掷弹筒,给日军造成杀伤。掷弹筒攻击范围:介于手雷和火箭筒之间的武器。弹药量:携带弹药量为2枚。并且掷弹筒的弹药可以选择为投掷蝴蝶雷(一种轻型反步兵地雷)着弹点直接形成型地雷,在防御战时会有很大用处。可以设置武器的架设时间.攻击方式:抛物线攻击。挂件:可以加装瞄准具,加长炮身增加攻击距离。

发射时先由射手先拉动击发杆,然后由弹药手将弹药从筒装入,完成弹药的安装。

左手握住发射筒,根据目标距离转动手柄直至调节杆达到对应长度,射手通过瞄准线进行概略瞄准后,拉动击发机上的皮带,击发底部发射炸药将榴弹射出。

由于底部的发射药未变,靠调整掷弹筒的角度,来确定发射距离瞄准目标,所以只有经验丰富的掷弹手,才能准确地击中目标。

随着兵器的发展,掷弹筒渐渐被准确度高的枪榴弹、火箭筒和迫击炮所取代。

日军在二战中使用了大正十年掷弹筒和**式掷弹筒。大正十年掷弹筒径50毫米,重量很轻只有2.6公斤,射程为175米。它的设计目的主要是日本军方希望能够弥补中型迫击炮和单兵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档,同时能够大大增强步兵分队(相当于中**队的班)火力。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在日军服役长达25年,直到日军二战战败为止。但是大正十年式自身性能不佳,它的射程太短(不到200米),这让士兵无法在较为安的距离使用它,另外它的精度也不佳,这使得它很快就被后来**式掷弹筒所取代。**式掷弹筒是大正十年的改进型,径也是50毫米,炮长413毫米,炮筒身长260毫米,炮重2.7公斤,炮筒重1.6公斤,炮筒脚长170毫米,炮筒板重1.1公斤,脚板高60毫米,脚板宽67毫米,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

**式也是日军二战中主要装备的掷弹筒。

1.重量轻,易于携带,可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援:

世界同径的迫击炮一般至少要超过6公斤,**式掷弹筒只有不到3公斤,比一把步枪的重量要轻的多,非常适合单兵携带。

九一式手榴弹也不过0.45公斤,一个弹药装弹八发也不过3.6公斤,加上掷弹筒整个作战系统一共不到7公斤,比一挺捷克式轻机枪还要轻的多。由于重量轻,掷弹筒组不会像迫击炮组或者重机枪组一样由于负重大--无法及时随一线步兵作战。实战中,掷弹筒组甚至可以随着步兵冲锋。

2.威力不错,造价低:

一般来,掷弹筒的杀伤半径大约在5到8米,一发榴弹如果落在人群中可以杀伤数十人,这个威力对于50毫米径来还是不错的。

掷弹筒对技术成熟的日本来,造价只有步枪的四分之一,(质疑:日本陆军兵器本部于昭和十六年(1941)十二月调整之兵器临时价格表(甲)中,三八式步兵铳《38大盖》价格是90日元,十年式掷弹筒是97日元,新款的*八*九*式重掷弹筒是244日元,怎么会比步枪便宜呢)而九一式榴弹和普通步兵手榴弹基本相同也是极为廉价。如此的价格相对掷弹筒的不错的战绩来,简直是太便宜了,在二战期间仅仅国民政府就制造了4万多具,大量装备**部队。

3.可以发射化学武器:

大家都知道日军在二战中曾经普遍使用化学武器,直到今天还有数十万枚化学炮弹留在中国东北没有处理。日军中一般把化学武器叫做“决胜武器“,他们认为化学武器对于防守非常顽强但是基本没有装备防毒面具的中**队效果极佳(日本防化部队每个人都配有防毒面具),可见其重要性。在最为艰难的攻坚战或者防御战中,日军采用迫击炮和掷弹筒大量使用化学弹头。在1937年的凇沪会战中日军首次使用掷弹筒发射催泪性气体和喷嚏性(呕吐性)气体,使中国守军很多士兵失去意志。到了1938年的武汉会战期间,由于日军遭遇**多次围歼和更为顽强的阻击,日军使用毒气更加肆无忌惮并开始使用剧毒的糜烂性毒气芥子气和路易氏气,造成中国士兵的大量伤亡,日军无视人权与海牙公约,大规模使用生化武器,给中国人民带来严重伤害。

整个八年抗战的某些战役中,中**队有百分之二十左右伤亡在化学武器上。

而掷弹筒属于排一级一线支援武器,可以根据战场的需要,非常及时地释放化学武器进行战术打击,非常方便。

万历本来还开发了一种爆炸连发钢弩,但是生产工艺要求高,大批量成本太高,于是暂时给曹将军配发了5000套,由他的亲卫军列装。

并且,在化工厂可以生产硝化纤维和钢的批量上来后,面升级和大批量生产火炮,部用铁铸法,当然后来用的是钢模了,基本上生产出来的迫击炮可以类似于近代的威力了,而且因为万历的先军政治,很短时间内,国建起了数家大炮制造厂,而且成立了许多炮兵学院,因此,不但造炮的速度飞快,而且炮兵部队也规模化了。

迫击炮

迫击炮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以座钣承受后座力,采用炮装填、发射带尾翼弹的曲射滑膛火炮。该炮从炮装弹药,以曲射为主的火炮,炮身短,射程较近,轻便灵活。迫击炮能射击遮蔽物后方的目标。

基本情况

迫击炮迫击炮自问世以来就一直是支援和伴随步兵作战的一种有效的压制兵器,是步兵极为重要的常规兵器。如今,走过百年的迫击炮更像一个顽固的“老人“,冷眼看待各种高新技术兵器争奇斗艳,而自己却静静地占据着陆军装备的一席之地。

迫击炮是对遮蔽目标实施曲射的一种火炮,多作为步兵营以下分队的压制武器。其最大本领是杀伤近距离或在山丘等障碍物后面的敌人,用来摧毁轻型工事或桥梁等,也可用于施放烟幕弹和照明弹。在海战中也被用来作为深水炸弹投掷器使用。

迫击炮的名称源于两方面:一是操作简便,弹道弯曲,可迫近目标射击,几乎不存在射击死角;二是炮弹从炮装填后,依靠自身质量下滑而强迫击发,使炮弹发射出去。

迫击炮是一种个头的轻型火炮,它在使用时灵活轻便,适于伴随步兵进行隐蔽活动。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发展

纵观迫击炮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342年。当时西班牙军队围攻阿拉伯人所盘踞的阿里赫基拉斯城,阿拉伯人在城垛上支起一根根短角筒,筒高高翘起朝向城外。从筒放入一包黑火药,再放进一个铁球,点燃药捻后射向城外的西班牙士兵。这种被称为“摩得发“的原始火炮可以是现代迫击炮的雏形。六七式迫击炮世界第一门真正的迫击炮则诞生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1]期间,发明者是俄国炮兵大尉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戈比亚托。当时沙皇俄国与日本为争夺中国的旅顺而展开激战。俄军占据着旅顺要塞,日本挖筑堑壕逼近到距俄军阵地只有几十米的地方,俄军难以用一般火炮和机枪杀伤日军。于是尼古拉耶维奇便试着将一种老式的47海军臼炮改装在带有轮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发射一种长尾形炮弹,结果竟然有效杀伤了堑壕内的日军,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这门炮使用长型超径迫击炮弹,弹质量11.5kg,射程为50~400射角为45°~65°。这种在战场上应急诞生的火炮,当时被叫作“雷击炮“,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迫击炮。然而戈比亚托发明的迫击炮是由海军臼炮改装而来,虽然射程近,但无法拆成可携带的部件,步兵单位作战使用起来仍然不方便,因此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堑壕阵地战的展开,各国开始重视迫击炮的作用,在“雷击炮“的基础上,研制出多种专用迫击炮。期间,英国发明家温弗雷德斯托克斯(WilfredStokes)爵士在1915年发明了斯托克斯式战壕迫击炮,现代意义上的可分解、便携带的迫击炮方告问世。1927年,法国研制的斯托克斯─勃朗特81迫击炮采用了缓冲器,克服了炮身与炮架刚性连接的缺点,结构更加完善,已基本具备现代迫击炮的特点。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2]时,迫击炮已是步兵的基本装备,如当时美国101空降师506团E连的编制共140人,分为3个排和1个连指挥部。每排有3个12人的步兵班和1个6人的迫击炮班,每个步兵班配备1挺机枪,每个迫击炮班配备1门60迫击炮。此时,迫击炮的结构已相当成熟,完具备了现代迫击炮的种种优点,如射速高、威力大、质量轻、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等,特别是无需准备即可投入战斗这一特点使其在二战中大放异彩。据统计,二战期间地面部队50%以上的伤亡都是由火炮造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前苏联为装备了世界上最多门迫击炮的国家,共34.8万门。

世上最大的迫击炮为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时制造的大卫,其炮筒重65304公斤,径为91.4厘米。它所发射的弹头重约1700公斤。

现代迫击炮主要发展于后装性线膛模式、曲平射两用模式和自动连发模式;大径型也正趋向自行火炮化。迫击炮由于使用简单,除了一般军队外,连一些游击队都会装备。

折叠编辑本段特点介绍

迫击炮是利用座钣承受后坐力发射炮弹的曲射火炮,其特点:

一是射角大,射角大,一般为45°-85°,弹道弯曲,初速,最射程近,对无防护目标杀伤效果好,适用于对遮蔽物后的目标和反斜面上的目标射击。

二是可以配备多种炮弹。主要配用杀伤爆破弹,用于歼灭、压制敌有生力量和技术兵器,破坏铁丝网等障碍物;还可配用烟幕弹和照明弹等特种炮弹。

三是体积,重量轻,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射击时,身管后坐能量通过座钣由地面吸收。行军时身管、座钣可分解,所以便于携带。

折叠编辑本段战斗用途

迫击炮问世以来,被广泛运用于战争,尤其是山地战和堑壕战,配合步兵单位(连、排、班)作战,为步兵之制式火力支援武器。特别适合于用来对付遮蔽物后方的目标。

折叠编辑本段分类情况

装填方式可分为前装迫击炮和后装迫击炮;

按炮身结构可分为滑膛迫击炮和线膛迫击炮;

按运动方式可分为便携式、驼载式、车载式、牵引式和自行式。

折叠编辑本段常见径

60毫米-美国M-2、M-224(朝鲜战争)。

81毫米-英国L-16、美国M-252。

82毫米-苏联发展的径,可使用敌人81毫米的炮弹,但敌人的81毫米迫击炮无法使用这种炮弹。

100毫米-中国现役团营属迫击炮径。

4.2英吋(107毫米)-最初用于美军化学兵部队,又称化学炮。

120毫米-中国1964年式、1986年式。

折叠编辑本段炮弹结构

迫击炮一般由炮身、炮架、座钣及瞄准具四大部分组成。炮身可根据射程的远近做不同的选择,炮身长一般在1~1.5间;炮架多为两脚架,可根据目标位置调节高低和方向,携行时可折叠;座钣为承受后坐力的主要部件,同时与两脚架一起共同起到支承迫击炮体的作用;瞄准具多为光学瞄准镜,刻有方向分划和高低分划。

与其他常规火炮相比,迫击炮的主要特点是:

(1)弹道弯曲,适合于对隐蔽物(如山丘)背后的目标进行超越射击,也可对近距离目标进行直接射击;

(2)装弹容易,射速高(20~30发/分),火力猛,杀伤效果好;

(3)质量轻,体积,机动性强,中、径迫击炮可以人背马驮,打了就跑,能快速转移阵地;

(4)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易于大规模生产,造价低。

迫击炮的操作使用亦十分简单,在发现并瞄准目标后,将迫击炮弹从炮滑进炮管,依靠其自身质量使炮弹底火撞击炮管底部的撞针;或者依靠其自身质量滑至炮身底部,待射手操作释放撞针后,撞击炮弹底部底火。底火被击发后点燃炮弹尾部的基本药管,随后捆绑在弹体外面附加药包内的火药亦被点燃。虽然炮弹与炮管之间有一定的间隙以保证炮弹滑落,但是弹体外部的闭气环仍能形成极大的膛内压力,推动炮弹出炮并飞向目标。迫击炮的这种发射原理决定了迫击炮弹不能与炮管紧密贴合,因此不能依靠膛线使炮弹产生旋转以稳定其飞行方向,转而使用尾翼稳定装置来保证其飞行姿态。因此,所有的迫击炮弹均带有尾翼。典型的迫击炮弹在结构上除尾翼外,还包括引信、传爆管、炸药、弹体、闭气环、基本药管、附加药包、底火等零部件。

美国M82181迫击炮弹,为M252迫击炮的标准配弹,用以对付人员、掩体以及轻型装甲目标。其弹体为薄壁钢制成,采用碰炸引信,装配时将引信螺接在制有螺纹的弹体头部,尾翼螺接在弹体尾部。尾管底端制有内螺纹,装入基本药管并与底火螺接。可通过调节附加药包数量获得5种不同的初速和射程。

M82181迫击炮弹诸元

弹长338.3

弹质量4.14kg

膛压≤49.4MPa

最大射程5900br/>

杀伤范围2015br/>

折叠典型

各国装备的迫击炮径较多,有51、60、81、82、105、107、120、160和240等近10种。

迫击炮按质量可分为3种类型:轻型迫击炮,径在60以下,质量不超过20kg,最大射程2600右,装备连、排或班级;

折叠中型

径在60~100,质量在34~68kg之间,最大射程6000右,装备营、连级;

折叠重型

径在100以上,质量94kg以上,最大射程8000右,装备团、营级(个别装备师、旅级)。

按运动方式分,迫击炮又可分为便携式、牵引式和自行式3种。

轻型迫击炮一般由单兵携行,中、大型迫击炮可根据作战环境配备炮车牵引或设计成自行式。

折叠轻型

中国P89式60迫击炮是典型的轻型连属迫击炮,由单兵携行,用于山地和丛林作战,迫击炮击炮中通常每连装备2~3门,已列装军。

P89式60迫击炮具有质量轻、初速高、射程远、操作使用方便等优点,于1987年初装备老山对越作战前线部队,屡建战功,表现不俗,是世界上普遍公认的名炮。与同径的法国MO-60L式和芬兰泰谱勒式迫击炮相比,我国的P89式质量更轻,射程更远。

中国P89式60迫击炮主要诸元

径60

初速203s

膛压≤29.4MPa

射程1452700br/>

射速30发/分

身管长830

高低射界45°~80°

方向射界左右各4°

武器质量14.3kg

炮弹质量1.33kg

有效杀伤半径12.9br/>

美国M224迫击炮其机动灵活,2人即可完成携行及操作。该炮径为60,质量21kg,最大射程为3490最大射速30发/分。炮身长1由高强度钢制成,为提高散热性能,其下部制有螺纹。采用轻合金两脚架,圆形座钣由锻铝材料制成,使武器质量大幅降低。座钣下面的加强筋在保证座钣强度的同时,使火炮在射击时更加稳定。炮尾处的提把内装有扳机,使该炮既可以迫发,也可以使用扳机击发。

折叠中型

中国W1987式81迫击炮该炮按西方国家的迫击炮径和弹药规格研制而成,于1987年完成设计定型,主要是为步兵提供火力压制。

W1987式81迫击炮及弹药、引信和发射药均采用先进材料和工艺制造,主要战术技术指标与国际同类产品相当。火炮部分采用中国首创的套筒式缓冲机构,结构简单,缓冲阻力作用于炮身轴线,可减射击时身管转动,有利于提高射击精度。高低机内装有自锁器,可防止高低机自动下滑。弹药部分采用铝合金尾管并装有闭气环,同时采用保险型引信。保险型引信使雷管和主炸药装药不在一条直线上,待炮弹飞过安解除保险距离后,雷管才对正主炸药装药,因此即使在发射过程中引信早炸亦不会导致膛炸,发射安性能大大提高。该引信亦具有瞬发和延期功能。

美国M25281迫击炮于1987年装备部队,主要为高速机动部队提供火力支援。该炮主要特点是:采用了炮超压衰减装置,以减火炮发射时产生的冲击波超压,同时可减炮火焰;采用较长的螺纹状炮尾,使火炮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便于士兵操作使用;采用M117K型脚架,便于调整火炮射角。

W1987式81迫击炮主要诸元

径81

初速312s

膛压≤66.7MPa

射程1205700br/>

射速30发/分

身管长1400

高低射界45°~85°

方向射界左右各3°30′

武器质量39.7kg

炮弹质量4.2kg

折叠重型

我国的55式120迫击炮属重型迫击炮。该炮系苏联1943年式120迫击炮的仿制产品,于1955年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

折叠编辑本段防止重装

1.重复装填及危害

在战场上,可能会出现迫击炮重复装填的现象,即当一发炮弹被从炮放入,却因为种种原因(如发射药受潮等)而没有发射成功,此刻如果炮手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再次放入另一发炮弹,则会形成重复装填。重复装填的后果往往会非常可怕,两发炮弹可能会在炮膛中同时爆炸,摧毁迫击炮及它身边的炮手。

造成重复装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战场气氛高度紧张,并且多门火炮集中发射时噪音很大,炮手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迫击炮是否已经顺利发射。

2.重复装填的预防及相应装置

苏联在二战中,针对迫击炮的重复装填问题,就发明过一种机械装置,安装在炮上,如果第一发炮弹未能射出,则阻拦第二发炮弹放入炮膛。我军在自卫反击战中,则使用过一种对振动感应的光电装置,提醒炮手避免重复装填问题。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走向

迫击炮自出现以来,结构无甚变化,与其他现代火炮相比,大多数迫击炮仍采用古代火炮从炮装填炮弹的前装方式和没有膛线的滑膛炮管,所以它很像是落伍的老古董。但是它具有构造简单、轻便灵活、火力覆盖面积大、杀伤力强、最射程近(仅50、射速高(每分钟可达30~50发)、造价低等特点,可毁伤开阔地及掩体内目标,破坏各种野战工事,打击高大障碍物背后目标。因此,迫击炮在现代战争中仍然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武器,作为步兵近距离火力支援的有效武器,仍被现代各**队大量装备,倍受各国陆军部队青睐。

随着战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各国都在用高新技术“武装“古老的迫击炮,出现了几种新型迫击炮。

折叠微声

微声迫击炮是一种射击时只能听见很微弱的声音,同时,炮既微烟又微焰的迫击炮。微声迫击炮实现微声,其原理并非如微声枪那样在枪装有消声器,其秘密在所使用的炮弹上。这种炮弹弹体后半部装有一个金属圆筒,圆筒上用发射药密封,下开放,火炮发射时,产生的燃气、烟雾、火焰都被封闭在炮弹尾部的金属筒内,所以发射时微烟、微焰、微声。比利时已研制成功NR8113A1式52微声迫击炮,其消声效果好,既可发射杀伤榴弹,又可发射照明弹及烟幕弹。

光这些武器被列装部队,万历仍觉不过瘾,于是在明朝现在的火箭上进行改进,将化工厂研制出的高能炸药取代以前的黑火药,并且让老徐的科学院,按照万历的思维,设计了一种拥有36支大火箭可以连发的火箭炮,就是“喀秋莎”火箭炮的翻版。

万历取名为“灭绝号”火箭炮,国师还不知道,知道了肯定气死,居然用她的名号干这事。

火箭炮

火箭炮是一种可以发射多管火箭的炮兵武器,发射管固定火箭的发射方向和仰角,火箭依靠自身动力前进,可以一次性发射多枚火箭弹对目标进行突然袭击。火箭炮具有重量轻、火力强、射程远等优点,同时精度较差,后勤压力大。非常厉害。

基本信息

火箭炮

火箭是中国一大发明,最早的多枚火箭连发装置和齐射装置也是中国发明的。在中国明朝人茅元仪于1621年完成了《武备志》一书中记载的火箭及其发射装置有几十种之多,其中有一次可发射32支和40支火箭的“一窝蜂”和“群豹横奔箭”,有一发百夭的“百虎齐奔箭”和可连续两次齐射的“群鹰逐兔箭”,这些都可看作是现代火箭的原始雏形。

世界上第一门现代火箭炮是1933年苏联研制成功的BM13型火箭炮。这种自行式火箭炮安装在载重汽车的底盘上,装有轨式定向器,可联装16枚132毫米尾翼火箭弹,最大射程约8500米,1939年正式装备苏军,1941年8月在斯摩棱斯克的奥尔沙地区首次实战应用。当时苏军的一个火箭炮连以一次齐射,摧毁了纳粹德**队的铁路枢纽和大量军用列车。火箭炮齐射时,像火山喷发炽热岩浆,铺天盖地般倾泻在敌目标上,声似雷鸣虎啸,热若排山倒海之势。不仅消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和军事装备,而且给敌人精神上以巨大的震撼。以致德军士兵后来一听到这种炮声,就心胆俱裂。为了保密,当时苏军未给火箭炮定名,但在发射架上标有表示沃罗涅日“共产国际”兵工厂的“K”字。可能由于这个缘故,苏军战士便把这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亲切地称之为“喀秋莎”。严格地,“喀秋莎”是导轨火箭炮,而不是多管火箭炮。最早的具有炮管式发射装置的多管火箭炮,是德国于1941年正式装备部队的158.5毫米6管牵引式火箭炮和280/320毫米6牵引式火箭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和战后,各国都非常重视火箭炮的发展与应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火箭炮又有了新的进步,其性能和威力日益提高,已成为现代炮兵的重要组成部分。

火箭炮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当今的火箭炮基本采用多联装自行式,径大多在200毫米以上,配用多种战斗部,并已开始配用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火控系统,射程在20-70公里之间,用于弥补战术地地导弹与身管火炮之间的火力空白。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

公元969年,中国宋朝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火药火箭。975年,火箭作为武器首次应用于宋灭南唐的战争中。17世纪,欧洲国家相继制造火箭。20世纪初,由于双基推进剂的应用,火箭获得长足发展,逐步形成了现代火箭炮。

世界上第一门现代火箭炮是1933年苏联研制成功的BM-13型火箭炮,后来被命名为“喀秋莎”火箭炮。这种自行式火箭炮安装在载重汽车的底盘上,装有轨式定向器,可联装16枚132尾翼火箭弹,最大射程约8500该火箭炮于1939年正式装备苏军,1941年8月在斯摩棱斯克的奥尔沙地区首次投入实战。在整个二战期间,“喀秋莎”火箭炮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德国法西斯眼中的“鬼炮”。在这次黎以冲突中,“喀秋莎”火箭炮在真主党手中再次续写了它的夕阳红,成为以色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霾。

二战结束后,“喀秋莎”火箭炮继续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53年夏,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金城以南地区发起了朝鲜战争中最后一次进攻战役,这就是“金城战役”。7月13日21时,志愿军集中了1094门火炮对敌军实施猛烈攻击,其中包括5个火箭炮团,拥有近200门“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火力猛、射速快的优越性再次显露出来。在10秒之内,约3000枚火箭弹射向敌方,形成一片火海,取得了良好的火力突击效果。志愿军官兵在1时内就线突破了敌军阵地,迅速取得了此次战役的胜利,为尽快签署朝鲜停战协定赢得了时间,从而结束了近3年的朝鲜战争。

“喀秋莎”火箭炮在二战和朝鲜战场上的出色表现,使它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50年代,苏联把火箭炮的发展推向了**,火箭炮的技术战术性能如发射管数、射程、威力和精度有了很大提高。德国、意大利、以色列、西班牙等国也均以“喀秋莎”火箭炮为样板,研制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火箭炮。

1980年代以后,火箭炮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世界各国研制出了一批性能更加优越的火箭炮。进入21世纪以后,火箭炮又有了新发展,其性能和威力不断提高,已成为现代炮兵的重要组成部分。

折叠编辑本段组成部分

火箭炮通常为多管联装,是炮兵的主要火力压制武器之一,具有结构简单、火力猛、射速高、反应快和突袭性好的特点,多用于对地面目标实施射击。用于压制有生力量、技术兵器、集群坦克、装甲车辆和待机地段的直升机群。

多管火箭炮可以分为火箭炮及火箭弹两大部分。火箭炮由发射器、高低方向机回转机构、瞄准装置、电源(电池或发电机)、发射点火控制装置及运载车辆组成。火箭弹由战斗部、引信、火箭发动机、电点火装置及尾翼组成(涡轮弹除外)。目前外军装备和将要装备的火箭炮有几管、十几管、几十管,最多的有114管。发射器多装在履带车辆或轮式越野车辆上,比一般自行火炮行驶速度要快。不少火箭炮的发射器,从设计时就考虑了多种用途,因此有些发射器还可装在单翼飞机、直升飞机和水面舰艇上,成为空对地、舰对地或舰对舰的火箭。

火箭弹为无控式,弹径一般在100~200之间,少数在1OO以下和200以上。由于装有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火箭弹的弹体都比较长,一般为1~3右,弹重15~1OOkg。火箭弹除配有爆破杀伤、燃烧、反装甲战斗部外,外军还装备有子母弹、燃料空气炸药、烟幕、照明、电子干扰及化学毒气等多种战斗部,战斗部可以做到互换。战斗部重量一般为弹重的30%~40%。引信除触发式外,还配有时间引信和无线电近炸引信。1950年代研制的多为涡轮弹;1960年代以后多为尾翼稳定弹。尾翼稳定弹是在火箭弹的尾部,安装有4~6片对称的固定式或折叠式尾翼,使得火箭弹在飞行中保持稳定。也有的尾翼以一定的斜角安装在弹体上,目的是使火箭弹在整个飞行段有一定的旋转速度,以提高射击精度。折叠式尾翼弹在发射管内呈折叠状态,当火箭弹点火脱离发射器导管时,尾翼靠弹簧力、燃气力和离心力等作用自动张开。

火箭炮是在有防护装甲的驾驶室或专门的炮塔内进行操纵发射的,有单发发射、双发发射、三发发射或齐射等不同发射方式。有的火箭炮发射操纵装置可以移到车外,在安距离外或掩体内操纵发射,甚至还可进行遥控发射。

火箭炮按运动方式可分为自行式、牵引式和便携式三类。自行式又分为履带式和轮式。按射程可分为中近程火箭炮和远程火箭炮。火箭炮

折叠编辑本段战术用途

火箭炮是一种威力大、火力猛、机动性好的高性能武器系统。在作战中,要充分火箭炮考虑任务、敌情、地形、时间等因素以及火箭炮自身的特点,才能使它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火箭炮主要担负远距离和纵深作战任务。

远距离作战火箭炮覆盖面积大,可以打多个瞄准点,最适宜攻击面积大、定位不太精确的目标,但不能用来攻击距离己方部队太近的目标,也不能用于己方部队即将占领或通过的区域。

纵深作战火箭炮可发射战术导弹以支援纵深作战,此时它的大部分射击任务是预先有计划的。在制定火力计划时应考虑现有火箭炮的数量和位置、导弹库存量和位置、目标侦察手段、c4网络状况等因素。一般来导弹资源有限,要慎重计划。

军属火箭炮营和师属火箭炮连通常担负般支援任务,也可担负般支援兼加强任务,还可编组完成加强战术任务。

般支援任务担负般支援任务的多管火箭炮分队为整个部队提供野战炮兵火力支援,对部队指挥官来,这是最集中控制的任务。多管火箭炮分队主要提供预先计划的火力和打击高性能目标。指挥官可以为多管火箭炮分队制定优先射击顺序,以便对特定战斗地域施加影响。

般支援兼加强任务担负此项任务时,多管火箭炮分队首先要为整个被支援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其次是加强另一支炮兵分队的火力。它仍由部队炮兵司令部控制,并优先响应其需求。

加强任务担负加强任务时,多管火箭炮分队应加入被加强炮兵营的作战/射击通信网和指挥网,同时仍需保持与部队野战炮兵司令部的通信联络。多管火箭炮营编有联络分排,有助于实施和完成加强任务。多管火箭炮连没有建制的联络能力,可由连长负责。给多管火箭炮分队下达加强任务时,需要特别加以考虑的是弹药消耗量问题。担负加强任务时,弹药消耗量可能会超过分队的补给能力。

火箭炮分队一般不担负直接支援任务,原因是精度不够高,覆盖面大,可能危及己方部队,在其最大射程上,危险区为2k弹药保障不易;没有配备直接支援弹药,如照明弹、发烟弹等。并且多管火箭炮不适用于后方作战。多管火箭炮作战强调自主性,可以把战术任务直接下达到连或排一级。连可以脱离营的控制,独立作战,排可在有限时间内单独实施标准或非标准战术任务,即半独立作战。

折叠编辑本段发展趋势

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加强火箭炮系统对信息的收集和数字化处理能火箭炮力是火箭炮发展的必然,实现火箭炮战术指挥自动化成为关键。未来,火箭炮将配备性能更好的计算机系统,安装高精度的定向定位系统、卫星定位接收系统和气象雷达系统,使单门火箭炮变成以火箭炮为主体,集侦察、测地、指挥、通信和机动于一体的综合体,火箭炮能自动调平、自动定位定向、自动收发计算诸元、自动装填、自动瞄准、自动发射,操作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使火箭炮真正具有“停下就打,打了就跑”的能力。俄罗斯提出发展新一代“智能化”的武器系统是,一个火箭炮系统分为4个子系统,即信息系统、瞄准系统、控制系统和火力系统,‘实现侦察一火力综合化。

提高精度,加强通用性。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中,火箭炮发射技术必然与制导技术融合,由火箭炮发射末敏制导火箭弹和导弹,以攻击敌高价值目标。通用性也成为当前武器装备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一炮多用使火箭炮既可发射作用不同、射程不同的普通火箭弹,又可发射末敏制导火箭弹和导弹,这样既可使火箭炮的通用性、利用率提高,又可大大节约经费,同时保证了在数字化战场上,弹药系统供应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提高战略,战役机动性。未来的火箭炮将轻型化,以适应空运、空投,从而满足火箭炮数字化战场对火箭炮机动性的基本要求。许多国家都广泛采用非金属复合材料研制新型火箭炮,以减轻火箭炮的重量。俄罗斯研制的BM-21B式122轻型火箭炮就是由BM-21式火箭炮改进而成的,可用直升机运输。

提高射程,增大威力。火箭炮将发展成一个集多种武器于一体的发射平台,同时,还要求火箭炮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大量的火箭弹投向目标,收到最佳的作战效果。

加强防护,提高生存能力将隐身技术运用于火箭炮,可以降低武器装备的特征信号,使敌人难以发现、识别、跟踪和攻击;采用隔舱技术、三防设备等技术设备,使乘员免受核、生、化和电磁脉冲的伤害。

折叠编辑本段著名型号

折叠卫士-2

中国最新型号“卫士-2D”火箭炮射程可达400公里。

由中国精密机械进出总公司和四川航天工业总公司联合开发的“卫士”系列多管火箭炮系统此前主要有“卫士”-1/1B以及“卫士”-2三种型号,而目前最新改进型号就是世界射程最远的“卫士”-2D多管火箭炮系统。

“卫士”-2D火箭炮系统由发射车、运输装弹车和指挥车、通讯车组成,一个作战单元包括一辆射击指挥车、6-9辆火箭发射车和6-9辆运输装弹车。和“卫士”-2早期型号相比,“卫士”-2D各项主要性能指标均有了明显提高。

首先是射程加大。火箭炮的射程与火箭弹的径相关。“卫士”-2火箭弹长7150毫米,弹径400毫米。而“卫士”-2D的火箭弹长8100毫米,弹径425毫米。在射程上,“卫士”-2最大射程为200公里,而“卫士”-2D的最大射程为400公里。就其径和射程来,“卫士”-2D堪称中国目前径最大、世界上射程最远的火箭炮系统。

其次是精度提高。为了保证必要的射击精度,相比“卫士”-2早期型号,“卫士”-2D因为采用了简易的制导和弹道修正措施,从而有效提高了射击精度。据称,“卫士”-2D使用了由低成本惯**件组成的捷联惯导系统提高控制精度,在末端甚至还可以采用球卫星定位或激光作弹道修正等先进技术,当射程为400公里时,射击精度达到于600米的水平。

多类型的战斗部是“卫士”-2D火箭炮又一亮点,除传统高爆弹外,还可以根据不火箭炮同战略战术要求,换用六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战斗部。其中双向末敏子母弹和寻的弹攻击车辆的精确度非常之高,据称可以直接命中目标。甚至还有一种在火箭弹内能携带三个型无人机,这是一种在火箭弹抵达目标上空后投放携带的自杀弹药的无人机,能搜索地面的雷达信号执行自杀攻击。

另外,“卫士”-2D放弃了以往圆筒式发射箱,采用了一体化设计的六联装发射/储存箱,这也是世界火箭炮发射箱最主流的设计样式,因为火箭弹采用密封箱装弹,储存和发射均很方便。而且,配用的弹药运载车上装有自动装填系统,一次齐射完成后可迅速再装填。其发射车采用新型8×8高机动轮式越野车为运载底盘,具备良好的机动性。

对于火箭炮来,提高射程、打击精度以及毁伤威力已经成为一个主要发展趋势。“卫士”-2D火箭炮系统具备射程远、齐射威力猛、作战反应快、使用维护简单等一系列优点,一定程度上几乎可以替代价格昂贵的短程弹道,用来攻击敌方军事基地、集群装甲部队、机场、港等目标。

折叠“神鹰”-400

第十七届珠海航展上,中国首次展出了SY400神鹰远程制导火箭炮火箭炮系统。这套系统一经摆出立刻引起了很多专业人士以及众多媒体的注意。

SY400被摆放在1号展厅后部,这次展出是一辆真实作战单位车辆,它后部搭载有一座8连发发射器这就是SY400.不过中**方公司并没有给出很详细的介绍,仅仅是简单的:这是一种用于装备陆军营级以上的远程陆地打击系统。

美国《防务新闻》不久前报道,这是解放军最新研制的陆地地对地远程打击可控火箭系统。它将会被应用于解放军陆军对此的直接打击部队。美方对此预测,这种新型的远程火箭炮系统因为其火箭弹采用了惯性导航+主动雷达制导系统因此射击精度更高。其最大精确射程预计将会达到约350-420公里。此外它还可以配置一种大面积杀伤战斗部,用于打击大规模集结的敌方部队。

航展中展示的SY400其载车是一辆中国仿制俄罗斯的马兹系列。这种载车也经常应用于陆军装备的DF11,15等弹道导弹。不难看出其底盘通用性能非常好。非常便于解放军部队批量制造和装备。美国预测,这种远程火箭炮系统实际上不同于前者的WS1型它更加具有中短程弹道导弹的某些特性。实际上解放军如果可以成功研制并且批量装备其部队,这等于实际上增加了解放军弹道导弹部队的作战能力。

此外根据中国方面简单介绍,这种火箭炮最编制单位为营即也就是,解放军部队将会把它作为军或者师旅一级的远程打击武器,而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等于中国解放军陆军部队远程打击手段将会上升到更加低的部队级别。这也是实际上大大增强了解放军部队整体的远程作战能力。

不过对此国内一些人士认为SY400应该是等于是在WS2基础上加装了火箭弹制导寻的系统的综合而来。此外SY400弹道径应该也与WS2无二。因此这种所谓的“最新设计的Sy400”应该属于WS2系列的制导演化型或者改进版。而WS2的弹道径恰好也是400。

轮车源于70年代的美国。一开始人们只是在泥场地里竞速,但很快爱好者们觉得仅此过于简单。后来有一个叫BOBHARO的年轻人就在前后轮的两旁安装了4根金属管以满足作出各种花样动作的需求。这位年轻人后来成了世界知名自行车品牌HAROBIKES的老板。那四根金属管也变成了现在BMX必不可少的重要部件——火箭炮(PEGS)。

火箭筒(PEGS):也称“火箭炮“是BMX特有的“东东“之一,在其他自行车上一般是见不到了。火箭筒属于BMX的一种辅助器,一般安置在BMX前后车轮的两侧,也就是车轴上。街式车的火箭筒一般为钢质材料所制(现在也有钛质的)主要是用来做街式动作中滑杠,呲台等动作,较注重结实耐磨程度,相对平花车的要细些,表面较为平整无太多花纹。平花车的火箭筒主要是为车手用手握用脚踩等提供更多的抓点和

支点从而做出更多动作所用,因此表面花纹较粗糙目的是更好的抓握和增大脚踩时的摩擦力,使之不易滑落,现在许多厂商也采用表面用滑板沙纸或胶圈等设计做火箭筒也是出于此目的。平花火箭筒材质一般采用铝质。

当然现在也有一些年轻人将普通自行车后轮安装火箭炮,主要目的是为了骑车带人(被载者站在火箭炮上)。

万历评价火箭炮时,问了下周围的人,这玩意是不是有点太缺德了,一旦发射,家死绝,一打一大片,这要是攻打建州,岂不是要包饺子了。

听到的人连忙,这是以灭绝师太的名字命名的,如何能是缺德呢,应该是有德、万德呀,就是要让敌人死绝,大明百姓才能高枕无忧,安居乐业呀,万历一听,大喜,的好,重赏有功人员!

投推荐票 /    (快捷键:←)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快捷键:→)    / 加入书签
章节有误,我要:报错
X
Top